2021-04-23 21:38:59
来源: 无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动听金华”,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美妙的声音。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他们是金华最美好的好故事。来,一起聆听,打开一个个美好的夜晚。
书 忆
作者:桑洛 朗读者:秋然
只是书,的确,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朋友了。
我不知道是书喜欢上了我,还是我喜欢上的书。
太过于年少时的我,对书还是没有太多的印象。一方面家中徒有四壁,而另一方面,在宽阔的乡里田间,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们四处疯玩,这就是农村的娃儿最好的节目了。
我的启蒙教育还算早的。在我坐在母亲的嫁妆的花床上,双脚都够不上“踏脚”,而脸刚刚够得上那长条朱漆的大桌的时候,在村里当会计的母亲就给我进行诗词,以及算盘的加减乘除的启蒙。唯有读书高,唯有读书是农村人的出路,因为此,母亲对我的要求总是蛮高。学前的时候,如果没有完成那些作业,母亲惯于惩罚的,就是拿了一枚绣花针在门口等我。
母亲读书不多,算不上才女,但是,平时看书颇多。学前启蒙的教育中,最愉快的,就是母亲教的猜谜语游戏了。时光长远,太多的记忆,现在想起,只是那一瞬开心喜悦的感觉。
从认识了较多的字,喜欢上了捧着书。我发现,从那里开始孤独与寂寞就喜欢上了我。这个天姿并不聪慧的小孩,在突然发现书里的世界是如此与众不同,发现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那时的我,看着不远处的小山,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
家里的书不多.一般都是一些《章回小说》,《今古传奇》之类的书籍。记忆中,看的第一本小说应该是《说岳全传》。没有精神食粮的一个饥饿的小孩啊,什么书都看。每每去别人家串门,想的都是他家有什么书?如果能借到一本精彩的书回来看,应该是捡到金元宝一般了。
都没有什么书,家家户户都差不多如此。那年代,某家某户如果有书,那肯定是有人出门在外务工或工作,或是有人考出农门求学在外。那时舅舅刚参加工作,外公家里的书,那是给我翻完的。我只是很可惜我的舅舅不是学文科的,于是家中的书籍相当有限,只是零星的几本《十月》之类的书籍,让我很是不解馋。娘舅毕竟是亲的,在那个全身脏兮兮的小孩,常离群的坐在晒谷场发呆的时候,他都会在一个月里或是哪个周未,骑着发锃亮的自行车,给这个小孩带来些精神的食粮.
年少的时候,有个很大的收获,竟然是一次去二姨家偶然的搬家,找到了《基督山伯爵》和《复活》,如获至宝.这是在初二前看到的最具深度的小说了。我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没日没夜的看书,看了一次又一次。不看书的时候,睁大了眼睛幻想。那套《基督山伯爵》四本一套的,到现在,还在自己的书房珍藏着。但那本《复活》,却在高三的时候,借给了一个同学,没有了结局,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初三的时候,迷恋上了言情和武侠。哥哥他自己并不喜欢看书,他交游广泛,他出去玩的时候,最大的任务就是给他弟弟找几本书。已经初三了,老爸老妈已经不允许那样看课外书,于是,我就是照了手电,在被窝里看。
自会骑自行车开始,周末的时间,常常是骑上了自行车,沿着一路灰尘的沙石路,骑几十分钟,到城里唯一的书店——新华书店看书。口袋里没有多少钱,如果有钱,那看上了价格合适的,就买上一本。即使,没有钱,能站在柜台外面看看书,也是一个享受了。
那年代,其实新华书店,也没有多少书。我们乡下的孩子,站在柜台外,叫营业员拿本书看的时候,还要看着脸色。
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独自的远游,去的是安徽.空空大大的牛仔包出去,回来,背的全都是书。
上了中学和大学,学校里有了图书馆,一本借书证不够,有时,就用了同学的借书证借。到了读研的时候,一次可以借二十本书,借书的时候,需要提着一个篮子才行。提篮借书而归的时候,会想到小时候没有书看的时候,心里一阵的满足与怅然。
"书非借不能读也",但自己经济稍有基础之后,好书却是需要自己买的。
在广州工作的时候,一个月里,总是要抽出一次的时候,去购书中心,去图书批发市场买书。去的时候,坐公交车而去,回来的时候,需要打个车而回。
书,就这样慢慢多了起来.
人越长大越孤独,爱书的人,书恐怕是最好的朋友了。书迷,书虫,书痴的人,自在书中与古人游神交数千年,渐渐会习惯于一种孤独,很爱孤单,很爱孤独。我是个才不高气清高的家伙,是个怪人,有问题我总是不喜欢问人,不喜欢示弱,如果真的不懂,我就喜欢从书中探寻,找到一个答案,却也往往在找寻中,丢失了自己。
书还在增多。买不完的书,读不完的书。不过,这是一辈子的事情,怎么做得完呢!
秋然,原名朱军威,金华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