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21:09:08
来源: 无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动听金华”,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美妙的声音。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他们是金华最美好的好故事。来,一起聆听,打开一个个美好的夜晚。
咸淡入妙梅干菜
作者:陆咏梅 朗读者:悦馨
梅干菜是故乡的特色小菜,每个学子,为之,怀有深切的熟稔和热络的亲切,东阳人誉之“博士菜”。这先腌后晒的黑褐干菜,居然有极风雅的美誉,不能不说,它自带传奇。
传奇第一步是腌制。仲春,蔬菜们开枝散叶,家乡的九头芥、雪里蕻、油冬菜均入腌坛。坛子玲珑,腌制的活儿必得精工细作,洗净,切碎。它不似浙北腌菜,地里拔了就按进大腌缸,食用时才清洗切碎。在老家,剁细的菜梗与菜叶,撒盐,控汁,搓揉,没有一道工序肯偷懒。不似浙南做干菜,开水一焯,绳子一晾,可以速成,缺了腌菜的咸香和韵味。梅干菜的腌制,如同人生,只有历经岁月的窖藏和历练,滋味才可深长,咸淡方可入妙。
传奇第二步晒制。腌菜在油亮的坛子里经一月发酵,择一艳阳天,铺一竹簟,匀匀齐齐撒开。借春末夏初之阳,趁暮春三月之风,收干菜汁。日落未落时,余晖将母亲、祖母的身影拉得长长,半跪半蹲在竹簟里,一点点搓揉,揉得软软,韧韧。
老天也眷顾着,接连数日阳光明媚起来,干菜一点点干缩,握在手心,扎手,干爽,吹弹可折,那种润润咸咸的鲜香,竭尽干菜的全部心力释放。母亲用棕刷寸寸轻扫,收了干菜,压进干菜坛,底下铺生石灰包,便得终年干干爽爽。干菜这名号冠以一“梅”字,像辞树的落英窖藏了春日的芳华,像母亲的红颜写进了册页,俚俗升华成风雅,十足的诗性想象,是对于素朴之物的阳春白雪之想。
这种想望,大抵从离家游学的孩子开始。梅干菜耐存,学子求学必带,不二之选。三十多年前,山区同窗每周徒步八九十里地,一点粮食,一罐梅干菜,除此,再无半分零食或别的菜肴,一周饭菜全在扁担两头。三年后,凤凰涅槃,破茧蝶变,彻底步出大山,走向物质丰盈的城市,梦想照进现实。
传奇第三步是食用。中学六年,母亲为学子们晒的梅干菜,用箩筐计。菘菜易变酸,豆瓣酱易长白毛,吃过三天腻味,唯梅干菜百吃不厌。冬日呵气成雾的日子,青紫着脸,在食堂木槽蒸屉数百个饭盒中,匆匆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铝制饭盒,赶往寝室,床尾翻出白搪瓷罐,挑一勺炒香蒸透的梅干菜,撒在平整如碾的饭块上,用勺子轻轻抹匀,梅干菜中的猪油菜油在米饭间迅速洇化开,仿佛水墨画家挥毫,浓淡匀散尽在勺端。颗颗米饭浸润了干菜的深酱色,吮吸猪油的光亮,一股浓香在寝室角角落落氤氲开来。门前的梧桐树,叶子已落尽,阳光斜斜照进门里,经受梅干菜滋润的米饭,颗颗晶亮醇香,便可了心,悦了目,大可风卷残云,大快朵颐。那样的日子,不求锦衣玉食,山珍海味,不图物质之欲,练就一颗素心。心头满怀憧憬,不惮辛酸苦悲,心甘情愿漫漫跋涉。
中学六年,来自乡间的住校生吃的梅干菜都不止六箩筐,长长六年,这小菜融入皮毛肌肤,刻入骨髓,伴随青春和梦想初长。它让每一个农家学子,懂得用精神富足对抗物质贫乏,涵养了品性,赐予生活以底气,即便阴暗如晦的日子,风雨交加的岁月,身无分文的时分,只因有不知贫穷为何物的历史托底。苦到极致,便觉生活的甘;淡到极致,便觉生命的浓酽。
传奇第四步是翻转。老家用它做饼,用水蒸,用火烤,那种回味,徜徉在记忆的长巷。用它做酥饼,做扣肉,烹饪干菜四季豆,那种咸淡入妙的滋味,温润过每一个曾经的日子。梅干菜,一种可以抗过发馊发霉发酸的神奇之肴馔,用它扣肉,是每一位江南人的集体嗜好,它对冲着过去的艰辛,抵抗了岁月对记忆的蚕食,抵御了贫寒对人格的雕蚀。
陆咏梅,兰溪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副教授,金华市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半是回忆 半是期待》。
悦馨,永康电台一级播音员,金华广电学会理事,多项播音主持、文艺、社教、公益广告作品获省、市政府奖。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