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23:28:55
来源: 无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动听金华”,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美妙的声音。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他们是金华最美好的好故事。来,一起聆听,打开一个个美好的夜晚。
一碗拌拌汤
作者:俞天立 朗读者:秋然
临安昌化有道美食可谓家喻户晓,饭桌、酒席必不可少,当地方言叫做“拌拌汤”。说“无汤不成席”也不夸张。
简单的食材,传统的烹饪。经农人一双巧手,这碗汤自然的芳香就从田野沁入食客的肺腑。正宗的拌拌汤用的是豆腐、肉末、冬菇、笋干、木耳。先把肉末炒熟,再把蔬菜切成细末放入锅内翻炒,炒至紧致细嫩,再加水煮沸。另外准备一只水碗,将淀粉加冷水搅拌均匀,倒入锅内。等锅里的汤水再次煮沸,就可以下些香菜、榨菜等小料搅拌,再洒上一勺盐、一勺葱花即可出锅。
岳母的拌拌汤做得顶好。她第一次端来这种汤,我喝了两口就爱上了。我问她这是什么汤,她的临安土话听来像是“背背汤”。我就做了个弓背耸肩的动作,惹得她哈哈大笑。
一旁的妻子为我加了些文史的“料”。她说,关于拌拌汤,曾听人说过一个历史故事。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在临安一带掳掠百姓充军。吴越王钱镠率领义军保境安民,在山路上设下埋伏,突袭得手。可终因双方兵力悬殊,钱镠决定撤退至一个叫做八百里的地方。为了迷惑黄巢起义军,钱镠便嘱咐当地一个擅长做汤的老妇,如果贼兵来问当地的守卫情况,就告诉他们义军屯兵八百里。果然,黄巢不知八百里是地名,以为义军布阵连绵八百里,畏敌而退。
时隔千年,“八百”从口音上与“拌拌”趋于相近。为纪念退兵有功的老妇,临安百姓就把美食拌拌汤和这段民间传说串上了。
岳母说,拌拌汤的来历她不懂也不信,但她倒是有个亲历的真实故事。
多年前一个秋日的傍晚,这个浙西小山村传来一阵悠扬的乐声,一个卖艺的女人走进了岳母家的院子。当时岳母正围着围裙洗菜,被乐声所吸引,好奇地打量着她——这是个穿着蓝色绒布衣服、军绿色毛裤的女人,约莫三十来岁,其貌不扬,头发散乱。她手里提着把二胡,款式虽然古旧,却锃亮如新。她见了我岳母,又可劲儿唱了起来,曲调幽幽怨怨,带着漂泊的沧桑感。岳母关切地用临安话询问她的来历,她摇头表示听不懂,转而用普通话交谈。原来,她自小没了父母,流落街头。后来跟一位江湖艺人学唱“莲花落”,操琴卖艺混口饭吃,从老家绍兴边走边唱,一路流浪到了临安。她向岳母要些吃的。岳母对她的遭际起了恻隐之心,热情招呼她在门口小凳子上坐下,转身便去房里做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拌拌汤,端来给她。冬菇、笋干的浓香溶在白嫩豆腐的清香中,她馋得一股脑儿全喝干舔尽了。
从岳母嘴里流淌出的这些与拌拌汤往事,似乎让流浪艺人找到了共鸣。她说自己跟着师傅,从小学习拍竹板“七件儿”,冬日里寒冷彻骨,指头红肿发炎,还得走街串巷、下深山冷岙讨生活。那时候最想要的还不是赏钱,却是有碗热汤喝。她记得自己刚学习二胡的时候,曾有一次冒雪去乡下演戏,寒风猎猎,她衣单裤薄,站在村里的古戏台上。谁知一曲《娘家节诗》还没唱完,竟然忘记了剩下的曲段怎么拉,被扔了烂菜叶子,当众丢了人出了丑。她坐在废弃的猪栏边委屈得直哭,寒风砭人肌骨,令她瑟瑟发抖。还是师傅借了好心人家的厨房,夤夜为她做了一碗热乎乎的鸡蛋花汤,告诉她不要着急,学艺岂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她默默记下了这碗汤,记下了师傅的勉励和宽容。可惜师傅几年后还是得病走了,留下她独自闯荡江湖。
她注视着这碗温润如玉的拌拌汤,仿佛又想起师傅10多年前为她烹制的那碗蛋花汤。在艰难的生活中品出点人情味,有时简单到只需要一碗菜汤。岳母的拌拌汤,给了流浪艺人满心的暖意。
拌拌汤不是什么珍馐佳肴,用的也是普通的山里食材,却是这块土地真诚、无私的馈赠,承载着人们乡土的记忆。拌拌汤食材多变,复杂做是美味,简单做亦是美味。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无论这个社会变得简单或复杂,唯一不变的是农家的朴素、善良与厚道,正像这碗拌拌汤。
俞天立,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获得过浙江省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我的西湖记忆”全球征文一等奖。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茶当酒品》。
秋然,原名朱军威,金华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