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08:15:53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六月
又到了高考季
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向心中的目标发起最后的冲刺
所有青春的梦想与辛勤的汗水
都将在这个初夏开花结果,点亮未来
“岁月悲欢异,山川今古同”
古代的金华学子
也有他们的“高考季”——科举
在金华山鹿田书院,我们从科举文化展区的进士榜上可见,自有科举考试以来,金华的考生很早就崭露头角,成绩出色。从唐代开始,历代金华考生考中进士有记载的就有915人,作为殿试及第的天子门生,进士三年一考,是经多重选拔后全国顶尖人才的排名考试,入围名额通常只有二百人左右,按数量和录取率来说,比现代人考清华北大要难百倍。
唐代中进士的金华考生有22人,相对较少,首都长安(今西安)离金华较远,古代交通不便可能是重要原因。而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金华考生有了就近方便的地利优势,录取率大为增高,宋代金华籍进士有568人,占历代进士总数的62%。
这些金榜题名的宋代金华考生中,有众多我们熟悉甚至如雷贯耳的名字:潘良贵、郑刚中、吕祖谦、唐仲友、陈亮、王埜……而他们又都无一例外地曾在金华山读书论道,著书讲学,受过仙山妙意的滋养。
一代名臣潘良贵曾于尖峰山下潜岳寺读书,郑刚中曾在金华山大佛寺读书,并都撰有相关儒学典籍;端明殿学士王埜辞官后隐居金华山山桥店,皇帝宋理宗再三挽留未果,御赐了“山桥书堂”四字,成为儒者文士聚会论道的著名书院;吕祖谦、唐仲友、陈亮,播撒“经世致用、兼容并包”的婺学之光,人称“婺学三大家”,他们多次携三五好友登临金华山讲论、题咏,抒发“浙学之源”胸怀天下的志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金华山,他们的眼前是诗画的江南,宋韵的山河,任仕途坎坷、人生多舛,都比不上壮美的千里江山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南宋那个外患深重的历史年代,读书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尤为深切,为光复中原无惧生死,个人的得失更是不在话下。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身常登高望远,心量有容乃大,有大志向的考生,学习的动力不寻常,才学的积累不平庸,考场专注自信没有杂念,考出好成绩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千年道不尽,一山通古今。讲堂洞的傲然风骨,鹿田书院的朗朗书声,山桥书堂的隐士遗风,士子情怀,儒风高古。“虽千万人吾往矣”,在这充满正念的山间,总有一种力量在升腾在流动。
高考在即,祝愿少年学子们沉着冷静、出色发挥、保持良好的心态。人生处处是考场,愿你有高山的胸怀,无惧眼前的磕绊,愿你有流水的洒脱,一路欢歌前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