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义乌   正文

点石成金,赤岸镇深山古村蝶变“旅居小镇”

2021-11-01 12:44:4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余首锋

  金华新闻客户端11月1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朱翔 通讯员 龚小勤 文/摄

  上周末,义乌市赤岸镇杨盆村迎来一拨又一拨赏秋的城里人。近年来,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凭借“异地奔小康”和“文旅融合”的东风,依山就势建起一座集吃、住、行、游、养于一体的高端民宿,曾经的土坯房和杂草丛生的山林变成一处处动人的风景。赤岸镇的“点石成金”之法,既激活了乡村资源,又留住了乡愁,有山有水、有回忆的杨盆正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走出深山奔向新生活

  杨盆村有着700多年历史,位于义乌第一大高峰大寒尖(又名大安山)海拔600多米的山腰,全村共有148户308人。受囿于资源、交通、信息等要素,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发展缓慢。“异地奔小康”打开了全新思路,村民从山沟走向城市,由村民转变为居民,生存的环境改善了,发展的空间也打开了。

  “以前,我母亲到毛店赶集回来挑了一篮鸡蛋,由于山路又窄又滑,一个趔趄,一篮子鸡蛋全都打烂在路上,让她心疼不已。”杨盆村村民杨俊峰回忆道。过去的杨盆,由于山路崎岖,村民们走亲、赶集都需要“翻山越岭”,来回奔波近3个小时。而且,由于海拔高,遇上雨雪天气时路面湿滑,村民个把月都下不了山。山高路长、信息闭塞,村民们只能守着大山以农耕为主,依靠种植西瓜和茶叶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

  赤岸镇启动的“异地奔小康”下山脱贫工程历时三年多,2017年4月28日项目顺利竣工验收。杨盆及其他8个偏远村庄从山下搬迁到镇区的集聚安置小区。“过去,我们一家六口人只能挤在200多平方米的旧房里,一家人都很苦恼。”杨盆村村民杨警钟说。2018年,杨警钟四兄弟从山上搬进镇中心的安置小区水岸家园,一家人分到了总计1000多平方米的套间,四兄弟都分到了两套以上的住房。

  让村民居有其屋的同时,赤岸镇采取异地物业法,通过跨区域联建在小区内联建了74间店面房。公开招租后,每年可为村民增加10万元房租收入。


  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

  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问题,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端牢“铁饭碗”,有稳定的收入。为此,赤岸镇党委将目光投向了“沉睡”的乡村资源。

  杨盆村域面积广,植被丰富。虽然村民居住的房屋均是土坯制成的简易房,但是独幢建造,非常有特色。为此,赤岸镇筹划利用杨盆独特的古村落建筑和自然资源风光,主打“乡村旅游牌”和“生态牌”。近年来,赤岸镇围绕农、文、旅、养的思路,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和旅游开发,在异地奔小康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栖隐大安·杨盆旅居小镇”项目,每名村民都以土地的形式入股。

  一间间破旧的土坯房被加固、一度潮湿脏乱的房间有了卫生间、窗户和阳台……如今,杨盆村内的精品度假酒店、慢养生活社区、文化创意空间、生态种养区、户外体验区、公共配套区等一应俱全。每逢节假日,这里成为义乌及周边县市居民短途出行的首选地之一,前来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农耕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

  “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带上家人回杨盆走一圈。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载着我们的美好回忆。”杨盆村村民杨有林说。赤岸镇的“点石成金”之法为山区资源匮乏村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也为强村富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