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16:15:27
来源: 金华日报
一杯春茶,蕴藏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静谧享受。
眼下,金华渐入春茶生产旺季。在碧绿的茶园,飘香的制茶车间,茶人们正用汗水、匠心和坚守与时间赛跑,努力把春天的美好时光装进一杯茶里。
茶香氤氲之际,让记者带你走近那些茶人茶事。

A.采茶工
吕兰香:从早站到晚,一天挣120元
走进婺城区白龙桥镇白龙山茶场的茶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大片大片的绿色,随地势高低起伏。数十名采茶工正在忙碌,她们的双手在枝叶间穿梭,鲜嫩的茶叶不断落进腰间的篮子。
吕兰香是白龙桥人,今年55岁,在这群采茶工当中算年轻的熟练工,有好几年采茶经验。每天5点,吕兰香就起床做早饭。吃完早饭,做完家务,她片刻也不耽搁,马上出门干活。从7点到下午5点,她一直待在茶园里,手上动作不停,偶尔还和旁边的同伴闲聊几句。“虽说一天站到晚,但采茶不是什么重活,比在自家田里干活轻松。”

斗笠、围裙、袖套、露指手套……吕兰香“全副武装”,埋头认真采茶,动作轻巧娴熟。采茶要讲究方法,注意细节。按照“箬阳龙珍”的技术规范,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两叶;不能用指甲掐,而要用“提采”的方式,保持芽叶完整、新鲜。
吕兰香眼明手快,选择适合采摘的茶叶,用拇指食指捏住,稍微用力提,就采下来了。不知不觉,她已经采了半篮茶叶。由于采茶时间久,她的手指有点发黑,不过带着茶叶的清香,“还挺好闻的”。
中午11点多,茶园经营主提供的午饭会送到茶园。吕兰香和同伴们就地吃完午饭,稍微休息一下,又继续采茶。
这一批是最好的茶叶,全部需要人工采摘。之前气温上升得很快,茶叶长得太快,来不及采摘,因此像吕兰香这样的采茶工还是很抢手的,经营主也在想办法多招人。根据天气情况,每天过来的采茶工数量不等,有时三四十人,有时七八十人。
一天下来,吕兰香可以采两三公斤茶叶。不过她们的工资并不是按所采茶叶的重量算的,而是按天算的。“今年经营主给我们涨工资了,120元/天。”吕兰香说,人工采摘时间不长,一年就忙这一个多月,可以挣几千元,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叶水文:只要身体好,就不会让自己闲着
“叶水文,叶水文。”
“我在这呢!”武义县更香茶场,不远处的山腰上,叶水文高声应答着,一双手仍在茶树顶上飞快采摘。她嗓门响亮,动作敏捷。不走近看见她满头花白的头发,很难判断这是个已经66岁的老人。
“年轻时,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叶水文腰间系着只敞口袋子,俯着身子,左右手同时开工。不一会儿,两只手就抓满了整整齐齐的茶芽。

采茶,叶水文有自己的标准。不仅要快,还要好。具体说来,就是“手里没有老叶,树上不留嫩芽。” 她每天能采五六公斤鲜叶,按照茶场给出的价格,她每天能赚200~400元。
“采多少没关系,开心就好。”跟叶水文一起采茶的,还有20多个江西同乡,她们边劳动边聊天。
叶水文是上饶市德兴市人,12岁就开始在当地生产队劳动,种田、装木头等都干过。30多岁时,她跟熟人一起辗转在当地的多个茶场采茶。“每年采茶季,我们都有上百人一起到处采茶。”后来经人介绍,叶水文和同乡来到武义采茶。“我每年都过来,已经20年了。”
3月13日,叶水文和另外23名同乡带着行李坐上大巴,从老家德兴出发,经过约6个小时的车程,来到武义更香茶场。同行的人中,最年长的70多岁,最年轻的40多岁。她们吃住都在茶场。只要天气好,5点半起床,6点多就已在茶园采茶。中午,饭还在嘴里嚼,就又开工了。

茶芽多时,她们要连续工作三个多月,少的时候,两个多月就能做完。采茶结束后,她们中的许多人会回去忙自家的农活。
叶水文说,等采茶季结束,她还会到茶厂做些制茶、包装的活。实在没活了就回老家去,到企业里给人家烧饭。“只要身体还好,就不会让自己闲着。”
B.炒茶师
徐杰:手工炒茶值得坚守与传承
在白龙山茶场,几位炒茶师傅为金华的名优茶“箬阳龙珍”制作了参考样。手工制茶的样本,由第五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绿茶加工冠军徐杰,以及浙江工匠、高级农艺师茹利军制作。机器制茶的样本,则由金华本地的婺江丝雨茶业合作社有30多年制茶经验的方兆有制作。他们调整了各项技术参数,目的是改进工艺,提升品质。
徐杰说,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对茶叶有一种情结。“那时,我爸妈承包了村里的茶场。我经常上山采茶,爸妈炒茶时,我就帮忙烧火。”求学过程中,他选择了杭州农校的茶学专业,现在是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

看徐杰炒茶,仿佛一场行云流水的表演。杀青、回潮、辉锅……他熟稔地掌控每道工序。茶叶随着他灵巧的手在锅里跳跃、舞动,茶香弥漫。手工炒茶有很多手法,比如抓、抖、压、推等,只有长期积累才能掌握其中技巧,炒出一锅好茶。
春茶炒制季节性很强,最近徐杰就在跟时间赛跑,每天睡眠时间长则六七小时,短则两三小时。“没办法,这段时间太宝贵了。”他说,手工炒茶很耗时,一锅茶叶炒制完成需要两小时左右,一天下来只能炒制两斤左右茶叶。
虽然辛苦,但徐杰觉得手工炒茶自有其魅力,值得坚守与传承。“以后,我要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分享给更多爱茶者。”
方兆有则是从手工炒茶转向机器炒茶的“老茶人”。除了负责茶场里机器炒茶的工作,他还打理着自己的十几亩茶树。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他对绿茶行业有很深的感情。
早在1990年,方兆有就跟着农业技术员学手工炒茶技艺,后来他带了几个徒弟。“炒茶温度高,每年刚炒茶那几天,我的手上都会起泡。”有时他还要熬夜干活,因为不及时炒制的话,采来的新鲜茶叶会坏掉。
方兆有说:“以前茶叶全手工炒制,茶场里有40多只手工炒茶锅,炒茶师傅坐得满满的。”现在没多少人坚持手工炒茶了。

2000年前后,方兆有走上了机器炒茶的道路。“操作机器比手工炒茶省力多了,产量也高很多。”他细心地编好每一道程序,时间、温度、力度、每次放多少分量的茶叶等,都有讲究。后期他还要根据茶叶的品种、大小、水分等情况,对这些技术参数进行微调。比如叶片偏大的话,就不能压得太重,否则外形不好看。“外人看起来,机器炒茶好像很简单,其实不懂里面门道的话,也是做不好的。”
邹金宣:当年的伙伴、徒弟早就不做炒茶师了
抖、搭、拓、甩、推、磨……在武义汤记茶业的制茶间里,53岁的炒茶师傅邹金宣正在一口铁锅前变换着手法炒制龙井。偌大的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另外还有三口空着的铁锅。想起30多年前,武义手工炒茶的盛景,他不免有些感慨。
邹金宣是武义县柳城镇人。1991年,当地政府邀请杭州茶叶研究所的专家、高校茶叶系的教授来培训炒茶师,其中一个培训点就设在他们皮子源村。在家种田的邹金宣为寻个新门路,索性就报了名。

20口龙井锅,两人用一口,专家手把手指导。除了诸多炒茶的专业手法,专家还教他们采摘鲜叶的标准,摊放鲜叶的方法,观茶品茶的讲究等。培训分春秋两季,结束后,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师傅。
“当时很多茶厂都请我当师傅。”每年做春茶时,邹金宣在茶厂除了炒茶,还帮着带徒弟,有时一次带20多个徒弟。粗粗一算,当年他带的徒弟就有百余人。
邹金宣没想到,从七八年前开始,机炒茶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武义县大小茶厂基本都用上了机器,手工炒茶的寥寥无几。“当年和我一起培训的,还有我带过的那些徒弟,都不干了。”
邹金宣知道,机器换人是大趋势。他一天从早到晚人不离锅,也就炒1公斤茶。机器一天可以炒几百公斤,甚至更多。近年他也悄悄转型,置办了两台色选机,在家里开了个色选厂,专门选香茶。

可能是舍不下30多年的炒茶手艺,邹金宣得知武义县城的汤记茶业还有几口龙井锅,坚持做手工茶,就趁自家不忙时来做一个月。“偶尔炒一下,手都烫出了泡。”他伸出右手,给记者看炒茶人的辛苦。
“手工炒的茶喝起来就是不一样。”邹金宣说,和机炒相比,手工炒茶虽然辛苦又低效,但炒出来的茶喝起来香味更醇厚。
其实,“醇厚”一词远远道不尽手工茶的好处。正如手工制茶的过程,让邹金宣深深着迷,却又说不清其中缘由。
C.经营者
赵建平:熟练采茶工紧缺
赵建平是金华市婺江丝雨茶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几天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春茶正值采摘期,眼下最要紧的事是解决采茶工紧缺的问题。
米饭、骨头炖土豆、蔬菜……厨房的阿姨们正忙着把食物装上三轮车。临近午饭,她们要给茶场里的40多名采茶工准备午饭,天气还有些冷,怕饭菜凉了,她们用的都是大号的电饭锅。
赵建平经营着4个茶叶基地,其中白龙山茶场有1300亩。因为此前天气温暖,雨水比较充沛,今年他新种的特早品种“中茶108”抽芽时间提前。本就是个早熟品种,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来得更早了,这让赵建平有些措手不及。

“工人都要提前预约,等抽芽了再找人肯定来不及。”赵建平说,往年纯体种的茶叶一般在3月底左右开采,他们会提前和熟悉的采茶工预约。如果估计错了时间,采茶工不是去了别的基地,就是去找别的活了,看着茶芽蹭蹭地往上冒,他只能干着急。
说话间,赵建平的电话不断,都是客户打来订货的。今年他新种的茶叶提早抽芽,加上疫情影响,采茶工本就紧缺,熟练工更加难找。本想提早打开市场,但实在人手有限。
“熟练工一天能摘3公斤,刚来的只能摘1.5公斤,摘下来的品质还有区别。”赵建平说,目前普通的茶叶能用机器采摘提高产量,但高端茶叶基本要靠人工手采。人工采摘的茶叶中,一芽一叶为上品,一芽二叶次之,一芽三叶最次。听上去分类挺简单,可要同时保证产量和品质却不那么容易。

赵建平说,采茶工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只有3月份新茶开采的时间段才用得上,人员大多是60岁上下的农村妇女,平时干的活比较杂,要让每个人都达到“一芽一叶”的水平不可能。从箬阳等种植茶叶的乡镇过来的采茶工,因为技术熟练最受欢迎,很多茶场都争相要人。
联系到采茶工后, 除了一天的工资,赵建平要安排车辆每天接送她们到茶场并解决一顿午饭,而这些成本也会成为当年新茶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采茶工也会按照行情和我们谈工资,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疫情之前,赵建平的茶场采茶工最多时有100多名,为了解决午餐问题,他专门做了厨房。记者注意到,厨房还养了猪,屋后的空地上整整齐齐地种了四五种蔬菜。“自己做饭干净点,还可以节约成本。”但赵建平最期望的,还是尽快解决采茶工“用工荒”的难题。
汤泽清:机器替代不了茶人的匠心
“这条生产线,日生产能力达4万公斤鲜叶,我们只要动动手指,操控一下就可以。”武义更香茶厂生产部负责人叶冰峰指着整套制茶机器说,操作这么多机器只需要三到五人。
56岁的叶冰峰是武义县城人,是一名老茶人。1986年,20岁的叶冰峰进入武义县国营茶厂工作,开始与茶叶打交道。2003年,积累了多年制茶经验的他来到更香茶厂,一直干到现在。
刚到更香茶厂时,制茶用的还是老机器。搬运、烧炉、上叶等许多环节都得靠人力,整个车间有30多个工人,人人都干得很辛苦。

去年投产的这条生产线,让茶厂的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到95%以上,杀青、理条、做型、烘干等10多道工序清晰可见,设备参数皆可实时控制。“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了机器,经验丰富的制茶人就没用了吗?厂长汤泽清认为,虽然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了,但制茶人的经验仍然很重要,不可替代。数字化生产线的生产流程、参数设置等,都来自制茶人的经验。生产线是死板的,不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微调。为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数字化生产线,何时调整,怎样完善,还得靠制茶人。所以,厂里仍需要叶冰峰这样的资深制茶人。

市场上总有高端茶需求,生产高端茶离不开优秀的制茶人。在武义汤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汤玉平的制茶车间里,有机器也有手工炒茶锅。为生产优质茶,他不仅自己动手炒,还聘请了几名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
汤玉平说,手工茶像手写的汉字,有温度和个性,“我们要努力做个‘书法家’”。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