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14:20:55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3月25日消息 记者 王志坚 通讯员 宗相佚 文/摄
最近,毕业于义乌工商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的何杰,正式入读韩国东国大学,成为国际通商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从建筑类专业到商科的完美“跨界”。
从大专生到留学生、再到硕士研究生,何杰一路“打怪升级”,在求学路上锤炼自己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学生出国交流“第一人”
何杰是义乌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16级建筑设计专业春晗班的学生。春晗班的学生入校时普遍成绩较好,大部分毕业后会选择专升本,何杰最初的计划也不例外。
2018年夏天,义乌工商学院推出与韩国明知大学的交流项目,交流时间为期一年,期间所修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学分都能转化成相应的在校学分。何杰报名参加,成为建筑工程学院出国交流“第一人”。
当年8月,何杰开始了在韩国的求学之旅。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语言成绩达标,成功申请到了明知大学国际通商专业的本科入学资格,并于2019年成为该专业的一名插班生,实现跨专业就读。
何杰说,之所以选择商科,是因为在义乌时见证了外贸的发达,“在义乌经商的韩国人众多,我想学商科,一来义乌的外贸平台和韩国商人可以成为我研究学习的样本,二来自己以后也可以从事中韩贸易。”
从“零”开始勤学韩语
一开始,何杰最担心的还是语言问题,自己的英语不好,韩语也不会,出国后交流会不会困难重重?
等交流项目开始后,何杰才打消了顾虑:“母校提供的交流项目很适合我们这种语言零基础的同学,在国外丰富有趣的文化课和实地体验中,我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促使我们主动勤学外语。”
“韩语入门时挺难的,但突破瓶颈后越学越‘上头’。”何杰总结了韩语的学习心得:“其实韩语的难度不在于语言内部构造,而在于表达效果。比如把‘非得这样做’改为‘这样做试试吧’或者‘这样做不更好吗’,显得更有礼貌。”初学时,何杰分不清韩语中的平语和敬语,闹了很多笑话。
为提升自己的韩语水平,他抓住一切开口交流的机会,勤学多练。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和韩国同学一起到社区里为贫困老人分发慰问物资;闲暇时他会和同班同学一起登山露营打球。周末他到当地超市兼职,理货收银的工作极大地锻炼了他待人接物的能力。
感恩母校造就“奋发力量”
对何杰来说,跨专业是重新开始,并不轻松,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于他的“内生力”。由于没有商科“底子”,上课时他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下了课继续到图书馆“狠补”商科知识。为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开学不久他就开始联系教授,策划毕业论文选题。
从出国到现在,何杰三年多没有回过国,除了最想念的家人,他最感怀的还是义乌工商学院。母校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经历,他曾是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纪检部的一员,纪检工作让他养成了自律自警的生活态度;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让他掌握了“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何杰说,尤其感谢班主任傅为华。“出国后升学需要学校提供各种材料,都是傅老师帮我办的。没有他的帮助,我可能就没那么顺利申请上研究生。”
从交流项目到升学,何杰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体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文化,交到了不少朋友。他说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更好地提升自己。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