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 15:33:54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4月1日 记者 盛赞

“翻着这本有年代感的亚运会闭幕式的册子,当年采访亚运会的情景历历在目。”金华晚报银发记者团张秀萍说。
1988年,26岁的张秀萍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成了《中国体育报》的一名记者。本硕连读外语专业毕业生的优势,让她有机会成为《中国体育报》国际部最年轻的记者。
1990年亚运会首次在中国北京召开,还在休产假的张秀萍被领导催着回单位。因为具备外语优势,领导给她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请当时出席亚运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题词;二是完成采访任务。张秀萍形容自己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机场迎接萨马兰奇的她一心只想完成总编交代的任务。所以在见到萨马兰奇时,她在一众接机的记者中第一个发问。“问了他对北京的印象,也请他为报纸题词。”这次大胆的提问,给萨马兰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其之后进入奥委会工作带来了机缘。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作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的记者,张秀萍负责新闻中心每天的新闻接收和发布,每天和国际奥组委一起工作。
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开始,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再到即将召开的杭州亚运会,30多年间,亚运会三次在中国举办,张秀萍非常自豪。她说:“举办世界级的综合运动会需要财力、实力,北京亚运会之后,我国申办奥运、亚运的频率之高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自信日益增强。”
奥运、亚运更是交流沟通的桥梁。在长期的工作中,张秀萍认识了许多外国同行,见证了他们通过来中国采访各类赛事,对中国从不了解到支持中国、爱上中国。
张秀萍说,多年的体育记者工作,自己积累了一些相关纪念品,希望可以捐给金华的亚运筹委会,让更多市民了解亚运历史,支持家门口的亚运会。
亚运会影响着中国,也被中国影响着。从“团结、友谊、进步”的北京亚运会,到“一起来,更精彩”的广州亚运会,再到“等你来”的杭州亚运会,欢迎市民来分享你们的亚运记忆。联系电话82374110。邮箱:1792438492@qq.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