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金华文旅   正文

婺风遗韵·拼搏争先① | 婺州举岩:一城山水一壶茶

2022-07-21 22:25:03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王健


记者 夏斌婷 文/摄 孙海 许栋梁 /视频  方向/解说  (署名除外)


编者按

 非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记录生活、传承文化、见证变迁的珍贵遗产。

  高山流水觅知音,婺风遗韵见芳华。金华非遗星光璀璨,数量众多。截至目前,金华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居全省第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居全省第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6人,均居全省第三。另外,金华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8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6人,数量居全省前列。

  为推动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从今天起,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婺风遗韵·拼搏争先”专题报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从人文的独特视角去挖掘金华非遗的丰富内涵,去感受浙中先民的聪明才智,去解读非遗传承的拼搏基因……




  偷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何以为伴?清茶半盏。

  茶为国饮,寻味悠远。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庙会(赶茶场)等与茶相关的金华非遗项目各展其美。尤其是婺州举岩,千年古茶传承宋韵,采茶、制茶、品茶,自有一番独特韵味,承载许多烟火故事。


千年贡茶 源于秦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是我国第一位茶院士,对婺州举岩茶的历史如数家珍:“‘举岩贡茶’,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婺州举岩茶为十大茗品之一,一直沿袭至明清两朝为贡茶,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


北山婺州举岩茶园 许栋梁 /摄

  

  “婺州举岩”在双龙鹿田一带已有上千年栽种历史,几经沧桑,几近失传。一直到1979年,经过茶叶科研技术人员的努力,这一古老名茶的制作技艺才得以恢复,当年即被定为省级名茶。由于经营不善、后继无力,“婺州举岩”商标的持有者、北山林场场长李可追想给婺州举岩茶找个“好婆家”。2006年4月,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与北山林场洽谈,通过商标转让和注资,取得了“婺州举岩贡茶”的经营权。



  “说起来,我们公司和婺州举岩结缘,还得感谢《金华日报》呢!”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婺州举岩茶第18代传人潘金土说,2006年4月6日,《金华日报》刊发《千年名茶“婺州举岩”面临湮没》,道出婺州举岩面临湮没的现状。了解情况后,深感金华龙头茶企责任与使命的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担子。


潘金土在北山寻找婺州举岩古茶树。采访对象供图

  

  刚接手时的茶园因多年荒芜,杂树丛生。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立工作专班,通过资源普查、民间走访、查找史料,邀请国际、国内的专家召开研讨会,聘请行业专家为顾问,改造茶园,修建加工场所,抢救性保护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使婺州举岩重焕生机。 


采访对象供图

  

  有了文化底蕴,才能走得长远。“我们走访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文史单位,搜集了大量史料。”潘金土说。

  目前的史料中,最早对婺州举岩茶的文字记录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明德二年(935年)毛文锡著《茶谱》。文中有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此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黄一正《事物绀珠》、张谦德《茶经》、詹景凤《明辨类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之一,此类专著在明清时期达17部之多。


《本草纲目》记载

  

  与此同时,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相关保护工作,对古茶园及“二仙井”遗址开展保护,并将之纳入茶文化研学构想。

  2006年,婺州举岩茶被列为首批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婺州举岩茶与西湖龙井等名茶同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茶叶行业绿茶类制作技艺首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此后,婺州举岩茶名声渐显。

  同一年,婺州举岩茶被外交部和商务部选为国礼茶赠送给俄罗斯总统。北京奥运会取圣火前夕,婺州举岩茶被希腊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珍藏。


  2010年5月18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授予婺州举岩茶“中华文化名茶”称号。


传统技艺 后继有人


  那么,婺州举岩茶因何在全国众多名茶中脱颖而出,身价看涨?

  除了此前提到的深厚文化底蕴,茶叶的品质也是主因。或可用宋代吴淑在《茶赋》中的描述回答:“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婺州举岩茶外形盘曲紧结,茸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纯持久,汤色嫩绿清亮,叶底鲜绿匀整,入口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据检测,举岩茶的茶氨酸比一般茶高30%~50%。”潘金土说,很多茶三四泡后就茶味清浅,但举岩茶七八泡后仍有余香。


  这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环节息息相关。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婺州举岩茶基地坐落在金华山鹿田村,总面积60多亩。北山海拔高,空气好,气温常年比山下偏低五六摄氏度。


北山婺州举岩茶园 许栋梁 /摄

  

  “这片茶园是婺州举岩茶仅有的原产地,茶树均为有机种植。” 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梁勇说,这里的茶叶采摘期略晚于其他春茶,一般集中在清明前后,一年15天采摘期。谷雨过后,茶树就剪枝进入休养期。




  举岩茶的采摘标准很严格,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清明前,记者特意上山跟着采茶人体验了一天。用大拇指与食指摘取,同时后面的三根手指尖挪到手心兜住茶叶,直到手中抓满茶叶,再将其丢进身前的小竹篓。看起来容易下手却难,作为新手忙活一天也没能填满一个小竹篓。来自婺城区竹马乡白竹村的“采茶冠军”李小风一天最多也只能采6公斤。

  鲜茶叶采摘后,被统一收集送至山下的茶厂,经摊青、杀青、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炒、精选储存等过程制成茶。




  婺州举岩茶炒制每公斤干茶约需4万个芽头,每亩茶园的成茶量在2.5~5公斤,年产量很少,愈显珍贵。



胡招余(中)潘金土(右)揉捻 采访对象供图

  

  “制茶最重要的是炒制,以炒为主,炒烘结合,对温度和手法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而保持了婺州举岩茶独特的色、香、味、形。”婺州举岩茶第17代传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招余如是说。他很高兴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靠先进技术传承发展,但总时不时叮嘱徒弟们“传统的炒茶技艺不能丢”。


胡招余(右)潘金土(左)炒制。 采访对象供图

  

  在胡招余等老一代非遗传承人协助下,潘金土每年都会组织公益培训,邀请茶学专业出身或是从事茶叶行业多年的人学习婺州举岩的文化和制茶技艺,惠及社会各界。

采访对象供图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茶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为了做大做强婺州举岩茶,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对这千年名茶启动了一系列科研和推广工作,致力于良种改造、品质提升,通过狠抓品牌建设、文化发掘、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使其实现非遗项目的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公司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浙江大学茶学系的专家和教授共同制定婺州举岩贡茶的地方标准,内容包括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以严格的地方标准保护婺州举岩茶的商标、工艺、流通和文化,提高婺州举岩茶的市场地位。



  另一方面,持续文化传播,推出由中国国家茶文化研究会婺州举岩茶研究中心、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金华茶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千年贡茶说举岩》一书,有效地推动婺州举岩茶文化的传播。



视频截图

  

  此外,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还通过编创《仙山婺水举岩茶》舞台剧、倡导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岩研究中心,与天津卫视、香港阳光卫视等多家省外媒体合作,推出相关专题片,进一步对外推介婺州举岩茶这一千年名茶品牌。

  去年,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又紧跟时代潮流,新建了新媒体部,对准当代年轻群体,推出婺州举岩茶文化大辞典特色包装,并借助电商平台,用图文展示的方式,为年轻群体选茶、购茶、喝茶打开一条新渠道。

  2020年12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州举岩茶为浙江省六个申报项目之一。

  婺州举岩茶,正稳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