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6 15:19:41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8月16日消息 记者 张海滨 通讯员 韦春森 文/摄
东阳市南市街道后赵村91岁的周晓潭是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昨日,他从抽屉里拿出两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自豪地说:“我们夫妻俩都是老党员,我入党已经62年,妻子入党也已58年。”
周晓潭与妻子厉兰英是在工作中相识、相爱的,已携手走过72年的风风雨雨。那时,周晓潭19岁,厉兰英17岁。
周晓潭20岁那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与村里5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加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上级领导征求厉兰英的意见时,作为村妇女干部的她坚定地说:“打美国佬,保卫国家,我完全赞同,家里的事情我会担起来!”于是,厉兰英一面干农活,一面照顾公婆,艰苦度日。
周晓潭赴朝6个多月,没有一点消息,公公婆婆以为儿子牺牲了,常常以泪洗面。厉兰英安慰公婆:“你儿子机智得很,不会有事的。”背地里却也担心地偷偷流泪。
一天,正在门口摘白豆的厉兰英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信,说是朝鲜寄来的,她没读过书,就托人家念给她听。当听到周晓潭在朝鲜一直想着家,想着她时,厉兰英高兴得泪流满面。原来,这封信是周晓潭托祖国赴朝慰问团带回家的。
1954年,周晓潭从朝鲜回到吉林四平部队。厉兰英跟着乡邻按丈夫画的“路线图”,从东阳赶到了东北,千里寻夫。也就是在那一次相聚,他俩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我们第一次拍照,就算是特殊的结婚照啦!”周晓潭乐呵呵地说。68年过去了,这张珍贵的“结婚照”周晓潭还好好地保存着,也会时不时地拿出照片说说当年的浪漫故事。
1960年,周晓潭在甘肃酒泉部队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厉兰英也入了党,他们家成了“红色之家”。
周晓潭退伍后,一直在农村劳动,由于生活困难,农闲时,曾跟随亲戚到外地学镶牙的活儿,贴补家用。
“我退伍后,在村里做了两件让自己欣慰的事。”周晓潭回忆道。原来,20世纪60年代,村里人要到一个山坞里汲水饮用,遇上夏天大旱,水常常不够用。于是,担任民兵连长的周晓潭就组织村民在古厅前挖了一口水井,“用了400多个义务工和不到20元的工具材料费。”第二件事,就是20世纪末,周晓潭为修周氏家谱费心费力,成了接续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在这期间,厉兰英积极支持丈夫的公益事业,把家务事都揽到自己肩上。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毛病也多了起来。周晓潭79岁时因冠心病晕倒,住院搭支架;85岁时,因胃出血,又住院手术。厉兰英每次都陪在丈夫身边,悉心照料。
周晓潭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当过民兵连长、生产队长;厉兰英担任了30多年的村妇女干部,去年,他俩都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对“红色夫妻”相濡以沫,白首不渝,演绎了别样的爱情故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