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10:35:54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8月13日消息 记者 胡雅心 文/摄/视频
8月13日下午2时,气温已直逼40℃,在汤溪镇寺平畈种粮大户戴建华家的水稻田里,六七名皮肤黝黑、戴着草帽的农民师傅经受着高温的“烤验”,正在给处于分蘖期的晚稻秧苗追肥,促进早生快发,以增加有效分蘖数,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
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紧张的“双抢”之后,戴建华家的800亩晚稻已经于8月初全部完成播种。在第一轮积肥、第二轮返青肥之后,昨天起,800亩晚稻开始进行第三轮追肥,具体操作是先将复合肥运到田间地头,再用喷雾机将肥料人工喷洒到田里。
由于储藏时间过长,有些肥料已经结块,为了避免倒入喷雾机后堵塞管道,农民师傅们要将肥料搬下来,先放到地上踩一踩,将块状肥料踩碎。农民师傅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踩,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将肥料倒入圆桶。
高温天气下,即使站着不动也早已汗流浃背,更何况搬运一袋80斤重的肥料属实是个力气活,没过几分钟,农民师傅们的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虽然是在室内,但仓库里还是比较闷热的,我自己也搬了几袋肥料,已经浑身是汗了,感觉就像是刚洗了个澡。”戴建华说。为了抢农时,同时避开高温时段,每天凌晨五点半,农民师傅们就来到田间地头劳作。
装好肥料后,农民师傅们分成两组去田里追肥,其中一人负责将肥料装入喷雾机的水箱里,其他人则背着喷雾机到田边撒肥料。喷雾机重达30斤,复合肥料一次性投放约50斤,农民师傅们背着80斤重的喷雾机到田边撒肥料。
烈日下,田间地头热浪滚滚,农民师傅们背着喷雾机将肥料均匀撒到水田里,每撒完一次肥料大约需要一分半钟,然后返回继续装入肥料,循环往复。
“面积小一点的水田需要撒两次,面积大一点的水田则需要三到四次,而且需要走到田里施肥。”负责施肥的洪国荣说。为了方便走到田里施肥,他并没有穿鞋,而是穿了两双厚厚的袜子,田间的风太烫,连田里的水都是烫的,脸上、身上也已汗如雨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千百年来农人的真实写照。
“这种天气,我每天至少要喝六七斤水,水壶是随身都带的。”戴光礼说。洪如能则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法宝”,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塑料瓶。在冰箱里冰冻一天一夜,再用毛巾、塑料袋、薄膜袋等层层包裹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保持低温,这样约两斤半的凉水可以让他一直喝到晚上。
尽管如今种田已经实现机械化作业、高科技助阵,但有时人工劳作也必不可少。比如,戴建华家拥有几十亩农科院水稻试验田,每块区域都种植着不同的品种,需要人工插秧、施肥、收割。
说是临时雇佣,其实这些人都是同村或邻村赋闲在家的乡邻。他们有的与周边的种粮大户已经有十几年合作关系,每到“双抢”关键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如今虽然年迈了,但事实上,他们干活仍是一把好手。
立秋前,金西的种粮大户们依据农时大多都已完成晚稻种植,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要想晚稻有个好收成,接下去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至关重要。顶着炎炎烈日,“锄禾人”们依旧奔忙在田间地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