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4 16:25:30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9月4日消息 记者 俞萍 见习记者 胡晨歆 文/摄
“今天‘生意好’!约了七八户,都有签约意向,还有两个大户,晚上再争取争取……”8月31日,金华开发区西关区块城中村改造攻坚四组组长,汤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建文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未来社区是大家的梦想,我们定尽全力。”
四组办公室墙面的进度表上红旗飘了大半,每一面红旗都代表签约了一户。截至9月1日,四组累计签约56户,签约率达71.8%,签约户数和签约率均暂列第一。
直插一线
从远的地方来到近的地方去
西关区块城中村改造七个攻坚小组中,只有四组的办公室脱离大部队,选择了位于双进路上的老指挥部驻点,“从新的指挥部走过来,需要一点时间,老指挥部就在村中央,我们没有地缘、人缘优势,就想办法离一线更近一些。”杨建文介绍,四组的组员大多来自汤溪镇,到了西关,人生地不熟是最大的劣势。
对此,四组并没有急于“出招”,而是强调稳住节奏、练好内功。前三四天里,每名组员都在埋头研究征收政策,重新梳理被征收户的家庭情况、房屋状况并进行分类,做到政策了然于胸、民情村情了然于胸。“征收工作的关键是取得被征收户的信任,对方一句话问来,如果我们的征收干部答不上来、卡住了,那信任也就无从谈起了。”杨建文说,“这时候,慢一点,反而会更快。”每天大大小小的例会、组长碰头分析会、全员学习分享会,让四组成员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内功,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征收工作中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厚积薄发。
紧密协同是四组手里的另一张王牌。他们将组员兵分两路,每路人马又分为4个小组,既包干到户又相互协作,收集信息、讨论方案、敲定决策,形成一条高效闭环的阶梯式作业模式。在各小组办公室,经常能看到组员凑成一堆一堆,就某一户的情况展开激烈讨论。“只要当天有一户没走完,至少小组里的成员就全体待命,随时准备支援。这样的默契让人动容,也是我们工作时最大的动力。”杨建文说。
“六顾茅庐”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孙大爷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他家门口也经常能看到不少村民聚在一起聊天、商讨关于房屋征收的事情。每次一见到征收组成员,他撒腿就跑。四组第2小组组长、汤溪镇党委副书记俞锐和组员蔡晋三、邱毅等多次上门走访,终于在第六次上门时逮到了与孙大爷聊天的机会。俞锐搭着孙大爷的肩膀就顺势跟上了楼,“其实他家的征收补偿款早就算得一清二楚,他也满意的,不肯签字只是因为每天玩在一起的几个人都没签,怕自己签了人家觉得他不够义气。”蔡晋三说,在征收组成员“六顾茅庐”的诚心下,孙大爷同意签约。
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走破脚皮,是征收组成员的基本功,多数时候还要因为群众的不理解甚至谩骂而气坏肚皮。凭着“五皮精神”,组员们一边打好“感情牌”动之以情,一边坚守原则底线晓之以理。被征收户杨先生一直质疑自家评估费偏低,拒绝签约也拒绝沟通。组员们拿出评估清单,摊开在桌面上,当着杨先生的面,一项一项进行核对,有疑问的当场算、当场解释,每一笔都讲得明明白白,让杨先生心服口服。“政策是怎样就是怎样,绝不少赔,也不多赔。”采访中,蔡晋三的手机铃声响起,接完电话,他笑呵呵地说:“他(杨先生)说我这么壮,一定爱吃肉,今天他家里烧排骨,喊我去吃饭。”
就这样,组员们将一张张“最难看的脸”变成“一见你就笑”,把一扇扇“最难进的门”变成了“有空来我家喝茶”。
反客为主
“老娘舅”的调解“三十六计”
被征收户王女士因为此前有项目款项没有到位,一直强硬拒绝入户评估,更不要说签约了。四组第1小组组员张早军、张惠忠和倪一帆了解情况后,多方协调,来回跑相关部门和单位,最终帮助王女士顺利结清项目款。后来,组员们又联系法律援助团队,帮她化解了和亲戚之间的经济纠纷。王女士十分感激,此后仅用了三天时间,他们一家三户迅速完成了评估、签约工作。
赵先生和房东签了八年租约开棋牌室,设备投入较大,如今面临征收改造,和房东的赔偿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组员前后七八次上门协调,最终劝说房东答应给予赵先生一定比例的补助。“现在房子正在腾空,我们也主动跟进移机情况,保证签约前后服务不缺位。”张惠忠说。
金老太太在老伴去世后将房子分给了两个儿子,征收工作启动后,她的赡养问题成了家中最大的分歧。组员汪红军他们了解老人的诉求后,重新梳理其儿孙辈的房屋面积、产权情况,并进行合理拆解,最终妥善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促成两户顺利签约。
调和家庭矛盾、调节邻里关系、调解经济纠纷,组员们在征收干部和“老娘舅”之间切换自如。在第四征收组每个小组的办公桌上,都有一盒金嗓子喉片,“我们这组已经十来盒吃掉了。”四组第1小组组长、开发区统计局副局长李园芳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