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时政   正文

金华未来视界:央地共建未来社区新样本

2022-09-21 16:50:30

来源: 无

作者: 姜雍容

图片


    

在紧邻孝顺溪东侧的金义新区核心区域,吊塔林立,机声隆隆,数十幢高楼正拔节向上,快速生长。一年前,这里城市更新“腾笼换鸟”,而今一座高品质的未来之城已应运而生。


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金义大都市区黄金主轴、省级未来社区创建试点……抢抓区域产城融合的发展机遇,聚合先行先试的改革优势,中铁建城市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铁建城发)肩负央企使命,与金义新区签约,共同开发石泄未来社区,建设铁建城发的第二座“未来视界”,央地共建奋力打造浙江未来社区新样本。


未来社区是浙江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铁建城发凭借央企责任担当,专业实力优势,以及在未来社区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的丰富经验,最终脱颖而出。在金义这片热土上,铁建城发以大手笔、大气魄开启城市更新迭代之旅,在大都市区建设的新赛道上争先进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已来。城市更新在路上,未来视界就在前方。



红色央企  未来社区的先行者

浙江省目前唯一的自贸区范围内未来社区创建项目,金义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的要求,广发“英雄帖”,寻求石泄未来社区投资合作方。
“操盘未来社区的城市运营商,应该有深厚沉淀、有理想情怀,能提供高品质、好品牌、配套全的优质产品,这背后需要专业团队、专业力量支撑,对项目利润不能过于看重。”中国铁建华东区域总部执行总经理、铁建城发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建军有着自己的理解。
回头来看,铁建城发最终胜出,并非偶然。有着红色央企背景的铁建城发,深耕浙江6个未来社区类项目,是未来社区建设运营的先行者。双方以央地共建模式推进石泄未来社区建设,可谓是一拍即合。用马建军的话来说,在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全域未来社区示范这一点上,铁建城发和政府“深度共鸣”。
铁建城发的背后是万亿级红色央企——中国铁建,其前身是功勋卓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的经典传奇。如今已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实力、最具规模的特大型、全产业链综合建设集团之一。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排名第39位,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1位。
图片
响应中央号召,投身城市更新,以大国央企的责任担当,肩负起助力城市腾飞、赋能城市发展的重任,铁建城发自成立以来,已布局5省11城,总投资近700亿元,逐步实现城市更新与城市运营全领域覆盖。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金华市“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这与铁建城发所秉承的“沿海布局、沿江发展、交通引领、枢纽优先”原则高度契合、不谋而合。
由浙江省首倡的未来社区建设领域,铁建城发已先人一步,总投资额近420亿元。落子温州,铁建城发助力城市“西优”战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在集新未来社区建设中以“瓯江帆影”的设计理念打造地域标签,高标准配置未来社区九大场景,代建温州名校“实验双星”,推动鹿城行政副中心建设。签约丽水灯塔社区,以“拆建营”一体化模式实施联动开发,打造了城市更新领域中国铁建投融资新模式。在丽水松阳城市风貌样板区,依托中国铁建全产业链集成优势,立足浙江未来社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富有“浙派特色”的城市风貌样板。丽水云和小徐未来社区的建设,则通过“投资人+EPC+O”的综合开发运营模式,“投建营”一体化打造城市核心,助力云和“小县大城”高质量发展。牵手台州黄岩东浦未来社区,铁建城发助力当地打造永宁江科创带,构建立体城市生态网络,推动台州产城融合新发展。
铁建城发快速布局未来社区过程中,传承和秉持了中国铁建的央企担当和匠心精神,每到一座城市都致力打造封面作品,这也是作为大国央企一贯的品质追求。在苏州,中国铁建以城市风貌和人文特色为肌底,在独墅湖和拙政园旁匠心铸就“花语江南”和“拙政江南”两大代表作,以大师级设计、高品质打造的产品,与城市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载誉而来,铁建城与金义石泄未来社区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走进金华未来视界,将带给你想要的答案。

责任央企 幸福蓝图的践行者

未来社区是美好生活的载体,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各种未来生活场景向社区汇聚,为人而服务。
肩负央企的责任担当,与地方政府同向而行,2020年铁建城发以“未来视界”开启未来社区的品牌化运作。从理论体系到政策引领,再到资源整合、建设运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体系。
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铁建城发提出了“GROWING CITY”的未来视界发展观的核心概念,以与城市未来共生长、与自然环境共生长、与社区文明共生长、与智慧科技共生长的四大生长体系,并构建W-LIFE未来社区生态系统。
以此为基础,铁建城发最终描绘出“六个一”的理想生活蓝图,即“一家人”邻里无界的熟人社区;“一碗汤”三代同堂的全龄社区;“一站式”创享未来的工作模式;“一辈子”全龄教育的学习型社区;“一公里”举步即享的便捷生活;“一条龙”细致入微的贴心服务。
铁建城发因地制宜,将“六个一”幸福图景有机植入金华未来视界。比如,邻里隔阂冷漠是现代社区的一大痛点,不少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铁建城发提出,社区应该成为家庭邻里交融、区社和睦共治的新平台。为此,金华未来视界内规划了风雨连廊,既是风雨无阻的通道,也是邻里交流的空间,沿线串起健康小屋、儿童活动区、阅览室、健身中心等不同主题的全年龄段社交空间,将有效促进邻里交往。
再比如,石泄未来社区地处金义新区核心,到金华市区和义乌都需要约半小时的通勤时间,工作生活如何找到平衡点?金华未来视界将新工作城市的概念引入社区,将社区和产业相融合,打破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带来更开放、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的创新空间。社区内部聚集社区商业、双创中心、高端住宅、生态公园、幼儿园、卫生服务站、适老物业等多元化业态,实现商、住、产业等业态融合共生,让自贸人才的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商业需求在一个主题社区内就能全部实现。
金华·未来视界鸟瞰效果图
约2.6万平米双创办公及配套服务中心,约11万平米人才住宅和人才公寓,为自贸人才提供高品质的活力居住空间。同时,园区也为双创人才规划了丰富的自然公园、文体中心以及生活服务中心,满足购物、消费、学习、娱乐、健身等便捷生活需求。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铁建成立专业城市开发公司,就是要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铁建城发方面介绍,未来视界就如同一座具备多维生活服务链的“微型城市”,这里的每一处场景,都渗透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形成一个个生活剖面,多个场景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未来视界,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诸多工作生活场景并非生搬硬造,空穴来风。铁建城发专注未来社区规划建设,同样也专注于整合品牌资源,加强产业和场景植入,让后期运营真正活起来。
传统房企只负责项目产品销售和交付,而未来社区不仅要负责前期建设,还要维系后期运营。尤其是部分业态要自持运营,对投资商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铁建城发一方面整合中国铁建内部全产业链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外部资源整合。目前已与温德姆酒店、华住、科大讯飞、大华、金山云、和达商管、马荣国际教育、阿里体育等数十家企业在运营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实力央企 产城迭代的推动者

金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同心同向做强金义黄金主轴,金义一体,同向发力,构建商贸发达、产城融合、开放包容、和美宜居的发展共同体,提升辐射力带动力,打造大都市区发展主引擎。
一直以来,金义主轴坚持共建为要,破散促聚,融合发展不断提速。尤其是省级金义新区和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相继获批后,该区域以“国际物流枢纽港、现代智造产业区、数字贸易创新区”为定位,发挥自贸优势,释放政策红利,对标打造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示范区,浙江中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构筑起内陆开放新高地。
处于浙江大都市区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前沿,石泄未来社区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时代使命。马建军介绍,金华未来视界是目前首个自贸区未来社区,其主要目标是人才吸附和产业导入,要聚力高质量回迁安置、高水平自贸红利、高层次人才集聚、高智能未来邻里、高品质社区建设,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的新引擎。
为此,铁建城发坚决扛起央企责任,实行全面开发,大兵团作战,今年夏天即便遭遇罕见的持续40℃以上高温,金华未来视界建设工地上也是千人大作战,一刻不松懈,确保强势推进、如期建成。
金华未来视界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社区布局多元业态,植入并运营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着力补齐公共服务和功能配套的短板,为居民提供智慧化、高品质的生活体验,促进城市更新迭代跃升。
从地理方位来看,项目地处金义黄金主轴,区域优势显著;北临产业发展带,集聚功能凸显;南接孝顺溪生态绿廊,生态条件优越。按照铁建城发的构想,项目立足金义主轴和自贸优势,以低碳生态、配套完善、智慧宜居、特色突出为目标定位,打造多元复合的高质量自贸区城市生活空间,对人才港湾及自贸新兴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为高质量打造首个自贸区未来社区,铁建城发将充分挖掘当地孝德、诗乐等特色文化,结合自贸优势和产业特点,高效链接城市产业、人才,实现职住平衡,打造自贸人才的理想生活港湾。
“要让未来社区成为产城一体、服务优质、品质高端、标准一流的国际化创智型综合产业功能区,要让生活在未来社区的居民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马建军表示,央地携手,一起向未来,未来社区的美好愿景,必将化为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
图片

文字:徐朝晖

一审:方新梅

二审:王一平

三审:金 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