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正文

【唱支村歌给党听②】山下村:诗酒田园一笔一画勾勒共富画卷

2022-09-30 21:36:58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蔡敏奇

  audio



开栏的话:


  村歌承载着一个村的奋进足迹,凝聚着一个村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村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金华日报社金华开发区分社联合金华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金华开发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唱支村歌给党听”特别策划,选取开发区8个各具典型特色的村庄,蹲点采写一篇反映其奋进新时代的深度报道,邀请专业人士分别为每个村创作一首彰显其精神特质的村歌,打造一组可视、可听、可感、可传播的融媒体传播作品,热情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唱响丰收“主题曲”、振兴“主基调”和时代“主旋律”,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开发区农村热土上闪耀的真理光芒。

  一首村歌,一份乡情,一段故事。在前期采风、作词、作曲、录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创作村歌过程也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每个村民无不为自己身为乡村振兴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而倍感自豪。我们的村歌,不仅唱出了村民的心声,唱出了乡村新发展、新变化,更是唱响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美好愿景。

  金华新闻客户端9月30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吴璇 文/摄


  当“扎帐篷露营,在风中伸个懒腰”成为当下金华人最时尚的假日打开方式时,大家惊喜地发现,位于南山之下、玉泉溪畔的山下村是金华开发区苏孟乡露营最出片的隐藏打卡地。

  秋雨过后,风中带着丝丝凉意,我们从城区出发,随风声、随花香、随着烟火气,沿双龙南街驱车一路向南,不到半小时,便来到依山傍水的山下村。这里不仅有山有水有云烟,还有一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乡村振兴美好实践。


  老村新貌

 有一种水质叫马尔代夫绿 

  “上有青山之蜿蜒,下有绿水之波澜。”走进村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的竹林,一场雨过后更加绿意盎然,弯着腰的竹子像是在欢迎八方来客。


  山下村不大,共170余户500余人,名气却不小,每年来自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别看现在的山下村生态环境宜人舒适,可如果10年前来村里,却是另外一幅场景:几口池塘水发黑发臭,山上都是养猪场,污水直排水体……

  2014年,一场治水剿劣整治开启山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山下村配合乡政府开展了玉泉溪上游养殖场整治。村党支部书记张烈平带领村两委成员,深入养殖户做工作,发动党员带头先拆,千方百计动员群众自拆,经常与农户交谈到深夜。


  不到两个月,山下村全面拆除村域范围养殖场36家,并完成复垦,拆除面积近1万平方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拆除上游养殖场后,村里不仅收回山塘承包权,还通过水底清淤、水面清理、岸上清扫进行“立体整治”。“当时7口山塘水面面积共80余亩,光清淤就清出了几万立方米。”回忆起8年前的治水工作,张烈平历历在目。埋头苦干了几个月,金加坞等山塘终于焕发原有样貌,“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风貌初显。


  “真没想到,金华的村子里还有像马尔代夫一样清澈碧绿的水。”美术教师陈骏忘不了5年前第一次见到金加坞山塘时的惊艳。往后只要有时间,他就带着学生来这里写生,带上干粮和水,一待就是半天。“青山之下金加坞,碧水之上灵霄宫。”陈骏一边吟着短诗,一边用颜料一笔笔描绘着村里的清风秀水。


  水变清亮了,村庄环境也要跟上,一场持续3年的环境整治行动让山下村环境面貌“一年有变化、两年出形象、三年上台阶”。2016年创建秀美村,文化礼堂修缮、外墙粉刷、路面硬化;2017至2018年创建精品村,道路白改黑、绿化补种、小景观打造……一个个项目,一点点变化,山下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步步变成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2017年金华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山下村以垃圾分类为抓手,让村容村貌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使村里老老少少都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可没少花功夫。村妇女主任朱婉青和其他6名妇女代表天天进户宣传,拿着火钳给村民示范如何分拣。如今,村里无论男女老少,对垃圾分类都能说出个一二,村子的干净整洁给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


  共富新曲

 有一种生活叫“南山脚下桂花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下村的环境一天天变好,慕名前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山下村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的主要路径。”在张烈平看来,生态环境是山下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大优势和底气所在。


  2018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地市民慕名前来,山下村举办了首届田园生活旅游节。开幕式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外地游客,这个南山下的小村庄用乡村诗意生活唤醒了游客心中的乡愁,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2019年至2020年,村里陆续建成长170米的丛林穿越、天空之境、土灶基地等旅游项目,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村民朱松青的桂花糕棚子就搭在金加坞山塘旁,辛苦一辈子的他没想到靠着一块块桂花糕过上了幸福日子。天还不亮,夫妻俩就开始忙活起来。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桂花糖、芝麻拌匀成馅,按压过筛、放入蒸笼,静候数十分钟,袅袅蒸气夹杂着桂花清香扑面而来……对于这样的生活,这对夫妻已经习以为常,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2017年前,我们都是在家干干农活,生活见不到起色。村庄环境整治后迎来了一大批游客,我们便做起了小生意,卖番薯粉丝、笋干、观音豆腐等土特产。最受欢迎的除了桂花糕,还有我们家特制的观音豆腐,它有独特的树叶味道,清凉解暑,嫩滑爽口,游客们特别喜欢吃。”朱松青笑着说,“别看这些小吃大多是5元10元一份,每逢节假日游客多,每天能赚1000元左右。”特色小吃带动了夫妻俩增收致富,小康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我在村里住了几十年,这几年的变化最大。”家乡的变化,朱松青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看着路上多起来的游客,朱松青颇为感慨:“过去哪敢想我们村还能变成景区,现在又是开农家乐,又是卖特产美食,大家都不愿离开家了。”近年来,村两委积极探索开发旅游产业,以灵霄宫为中心,先后建成游客观光步道、土灶农家乐、户外野炊营地、四季水果采摘园、乡村摄影基地等,其中旅游景点“天空之境”成为热门打卡地。


  “全域旅游+美丽乡村”,不仅让山下环境变美了,还聚人气变财气,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以前村集体真没有什么收入,一年下来不足5万元,这几年年年都有20万元左右,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也富起来。”张烈平说,当前,山下村正在申报未来乡村建设,除了村容村貌进一步做精做细外,玉泉湖提升项目将作为重点。“白天在水池中戏水,晚上在星空木屋一览市区灯光,我们的目标是将山下村打造成一个四季有花赏、有水戏、有景拍、有美食吃的旅游综合体。”


  时代新风

 有一种经验叫“完全信任村里” 

  走在山下村,除了路变宽了,房子变多了,环境变美了,还有许多细节之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就有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每年家庭医生签约和意外保险的费用都由村里承担,村集体种的水果玉米、西瓜、特色番薯每户都能分到一份。”说起村里发放的福利,村民李梅云笑得合不拢嘴。“这几年村两委干了很多事,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村子不会发展得这么好。”

  山下村是开发区有名的“老先进”村。在村办公大楼,墙上满满当当挂着20多块荣誉牌,从“先进党支部”到“先进基层党组织”,从“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到“文明村”“和美村”,“老先进”这个名号可谓不虚。


  村民点赞和荣誉墙的背后,是山下村迎难而上的基层治理探索。“一开始当书记的时候,做什么事都能听到阻拦的声音,缩手缩脚、寸步难行。”2008年,张烈平通过换届选举成为新一任村支书,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新农村建设。拆猪棚、修路、拆旧房、建基础设施……那一年,山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近十年,村庄环境整治从未停步,看着村里一点点变化,村民们也从一开始的反对变成了支持与配合。“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无条件支持村里的一些决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张烈平说。


  今年6月的一天,张烈平突然接到电话,南山漫道项目一公里沿线涉及山下村12户政策处理,项目需要当天完成沥青浇筑。接到电话后,张烈平第一时间赶到项目现场,并通过电话与12户村民进行沟通,两个小时后,该路段顺利完成清表。“我完全信任村里,不会让我吃亏。”其中一户村民说。


  当记者问起山下的基层治理有何诀窍时,张烈平说:“我们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做人做事要公平、用心,答应村民的事要说话算话,作为干部不能有私心,这就够了。”


  一个个深藏在绿水青山间的落后村庄实现了美丽蜕变;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共富故事也将不断涌现。

记者手记:乡村的“形”与“神”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如何挥毫运笔、谋篇布局,非常考验“领头雁”的决策力和群众参与度。实施乡村振兴,是农村的又一次变革。


  推进乡村振兴,先要有“形”。要做好乡村建设规划,解决美丽乡村“怎么建”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水平。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另一个“看得见”的硬指标。要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本土品牌,让农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有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有“神”。美丽乡村,如果离开了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就谈不上真正的“美丽”,这就考验村两委、村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不仅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要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激发广大村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山下村依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无论是带头者的坚毅,还是村民们的齐心,都体现着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土力量——淳朴且坚韧。


  从山下村近十年的蜕变,我们已经感受到一次强劲的乡村发展新律动:持续多年的环境整治、坚定不移的乡村旅游、不断迭代的基层治理,三者相辅相成,为山下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奋斗的汗水中,在创新的脚步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南山之下的小村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酒田园”。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