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08:31:20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除了“芙蓉”之外,尖峰山还有另一个名字——“潜岳”。
潜岳一名,与一寺一人的历史故事分不开。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在尖峰山顶,最初有一座潜岳院,因尖峰山古时有“潜岳”之称而得名。
元人黄溍《金华县潜岳法喜院记》记载,潜岳寺早在唐代就有了,僧众最多时达到700多人,规模并不比智者寺小。后被山洪冲毁,后梁乾化三年重修,北宋英宗治平二年改称“法喜院”,是尖峰山东麓的一座著名宝刹。
小红书作者/YEAHTOO-董嘉琦
潜岳——蛰伏之相 凌云之志
潜岳寺历史上和潘良贵紧紧联系在一起。
根据《万历金华府志》的说法,金华市区从前有三个姓潘的家族,其中有两支来自于浙南的括苍山地区,一支来自北方。来自北方的是五代宋初名将潘美之后,潘美即通俗小说《杨家将》里的潘仁美。这一支潘氏出身显赫,被称为“贵潘”。来自括苍竹溪一支善于经营,美宅良田甚多,被称为“富潘”。潘良贵的后代们则因为严守祖训,唯以书香自守,被人叫做“清潘”。
潘良贵,一代名臣,《宋史》中有传,概括说,这是一个不慕荣华、不畏权贵的人物。
而潜岳寺是潘良贵少年读书和老年托身的地方。他除了是一位读书做官的士人外,在禅门之中也有重要地位,是临济宗杨歧派佛灯珣禅师的弟子。潘良贵也是潜岳寺的精神偶像,他用过的一只髹漆木碗一直被寺僧什袭珍藏。
和潘良贵一样,古时来金华山潜心修学问道的先贤还有很多。金华山上的鹿田书院是儒家文化浙东学派和明代著名理学“金华学派”重要萌发地,一代大儒朱熹、吕祖谦曾在这里讲学论道。
金华市社科联原党组成员、秘书长方增吉在思考尖峰山古名时剖析,三个称谓,虽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和思想文化氛围之下,但皆得名于其独特的自然形态。而“潜岳”之名,展现了古人苦修内功、内外兼融,道法自然的人文气质,具有鲜明道文化色彩。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