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 18:26:01
来源: 金华传媒记者
“夏李村是一个好地方。”说这话的是青年摄影师黄涵。2023丽水摄影节上,他和舒思维拍摄的《夏李村影像档案》在丽水摄影园区20号馆《三十六埠》系列中展出。“伴水而栖,随山深沉,像一个归隐田园的剑客,沉稳但又内藏锋芒……”这个兰溪的古老村庄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这里是“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的故乡。
日前,2023第二届李渔文化周在兰溪启幕,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李,邂逅一段惬意时光。
先说个故事。话说李渔倡议募捐集资建一座凉亭,乡人无不赞许。亭子建好后,众人商议给凉亭取个名字。财主李富贵觉得自己赞助了大笔资金,要给亭子取名为“富贵亭”。李渔觉得太庸俗,就阻拦说:“且停停。”财主不高兴了,说:“我给亭子取了名,你不同意,那你说该叫什么好?”李渔笑着说:“我已经说出名字了——且停亭。”财主还想争辩,李渔又说:“且自在这里停一停,歇歇脚,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李渔特意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时至今日,载着李渔的哲思,且停亭依旧矗立在夏李村前的永游线旁。村口就能瞧见“李渔故里”的石牌坊。路旁的两排水杉引向村庄,天气渐冷,树叶也开始变换色彩。再往村中,就能看到手持书卷的李渔雕塑。雕塑背后是一整面墙的介绍:“思想家、戏剧家、小说家、书画家、美学家、出版家、旅行家……”家乡人用了足足13种身份介绍自家这位“文化巨人”。
夏李初名下李,为龙门山下李氏族居之地。据宗谱记载,夏李始祖李颂于宋理宗宝三年(1255年)由浙江寿昌徙迁此地,李渔为十四代裔孙。李氏自然是知道夏李村的好,赞其是风水佳地:“东有伊山林木苍翠,西有龙门溪水潺潺,两山虽高止数丈,却势如盘龙,绵延数十里,为风水佳地。”
与雕塑相邻的是闲情偶寄植物园,这是一个以李渔代表作《闲情偶寄》命名的植物园,同心湖边和与湖中岛上所植之物皆为书中所载,有数十种之多。爱玫瑰,李渔说“玫瑰之利,令人可亲可溺,不忍暂离”;赏菊花,李渔更知种养菊花的辛苦,“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为芍药鸣冤,李渔说“岂王之下,相之上,遂无一位一座,可备酬功之用者哉”……在李渔的独特解读下,寻常的草木也有了自己的故事。
跨过同心湖有座石桥,此处名曰“鲤跃龙门”,石桥正是龙门桥。湖边,两名村妇正在洗菜,一条鱼跃出水面,发出声响,村妇不惊,却吓了路过的我们。还没等看清,鱼早已跳回水中。虽鱼未跃龙门,自由自在,倒也有趣。
类似“鲤跃龙门”这样的景点,夏李村有12处,称为“夏李十二景”:“伊山寻梦”“坝上蛙声”“长湖漾月”“才名震世”……文人的故乡,就连景点名字也是充满诗意的。
“粉墨长生”大戏台对面就是李渔祖居。干净优雅的庭院内多有李渔陈设介绍,并摆有《李渔全集》《闲情偶寄》等文献,其中一角为李渔执笔出台的兰溪历史上第一部“村规民约”——《祠约十三则》。正是看到了明末战乱期间,村中设施被毁、环境不堪,李渔心急如焚,毅然接手村中大小事务。倡修农田水利、推行村级会计治理、推进村庄规划整治……亲手打造自己心中的美丽乡村,这是另一面的李渔。
沿着水街,漫步村中,处处能见到戏剧和李渔的元素,墙面上的戏剧脸谱、高挂的红灯笼……水街为最初夏李村的核心,经过李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水街之风情。在任“祠堂总理”期间,李渔筑坝修渠,规划将龙门溪水经伊山,绕村一周。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荫注,更欲乘兴驾舟为适情计也。”可惜,没等水利工程全部完工,李渔便离开了夏李。夏李虽是他“且停停”的地方,但李渔对故乡的深情和付出一直被家乡人记在心里。
夕阳下,李奶奶坐在水街旁的竹椅上,与老伙伴们聊天,手中纳鞋底的活也没停下来。一根白线随着长针从鞋底的一头穿到另一头,如此反复多少次,才能做出一双李家布鞋。一生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李渔,也是穿着这样的布鞋,从兰溪到杭州、南京,游历四方。而他隐居的小村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寻觅,因为这里藏着最初的宁静与美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