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站  >  婺城   正文

金华日报专题/婺城:大干竞跑开新局 实干争先谱新篇

2024-02-05 09:39:46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作者: 金华传媒记者 孙武斌 婺城融媒 月映红文 图:吴潮宏

逐梦新征程,盛会载重托。2月3日和4日,婺城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和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相继隆重开幕。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之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华考察调研,八婺儿女为之沸腾、倍感振奋。一年来,婺城区知恩感恩、知责尽责、知重负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锚定“1483”发展战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6%。较好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省、市、区三级民生实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婺城“大干竞跑、实干争先”之年。婺城将坚决扛起“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担当,以婺城的“稳”“进”“立”为全市、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3,奋进中的婺城勇担当

 

——经济发展稳步向好。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4%,工业投资增长66.5%、连续11个月全市第一;实施“2+3”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五大产业产值超194亿元;培育“小升规”企业4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接待国内游客超3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亿元,分别增长20.7%、19.1%;持续加大促消费力度,拉动消费超25亿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54.1万平方米;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粮食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产量达2.6万吨,分别增长7.5%、6.1%;生猪、奶牛全产业链达10亿元级。

——“一号工程”落地见效。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累计投资增长61.5%;新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名、入驻企业博士35名、高技能人才3420名;新增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4项,为企业减负降本11.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36.7万,解决企业难题和诉求1280;实现经营主体数突破6.4万户、增长10.7%;

组织企业外出参展267家次,达成意向订单超1.2亿美元,孵化跨境电商企业33家,销售超48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率达105.8%;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工程两次获评省级“五星”,完成年度交通投资55亿元。

——大干项目突破争先。实施政府及国企投资项目18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全市第一;精准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个、亿元以上内培项目8个,总投资超130亿元;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208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301亩,完成率127%、全市第一。——城乡格局系统蝶变。全速推进长湖湾、马海地-洞溪等5个1平方公里以上片区开发,累计拆除房屋49.2万平方米,全年投资完成率156.3%;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个,实施“千

万工程”项目9个,投资完成率129%;实施浙中文化创意中心、燕语湖等文旅项目22个、完成年度投资17.7亿元。

——共同富裕稳步推进。招引并实施双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7个、总投资30.9亿元;白龙桥镇新昌桥村、塔石乡百善村、长山乡卢家村等9个村(社区)创成省级低“零”碳村(社

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118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57.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1.8个百分点。

——亚运协办全域出彩。强化“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统筹推进“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建设20个迎亚运品质提升项目,举办迎亚运系列活动450余场,全面讲好亚运故事、婺城故事;推动城市文明持续提升,获评浙江好人2人、金华好人12人。

——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全市首创“两房一店”消防安全智能治理平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7%、25%。打好打赢防汛防台抗旱主动战,完成15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平安指数7次进入全省前十,平安区创建实现“十八连冠”,勇夺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

 

 2024,“八聚焦八突破”扛起更大担当

 

惟有不懈奋斗,方能不负重托。今年,婺城将坚定不移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高质量赶超发展“八大行动”,深入实施“1483”发展战略,以“拼经济”为主题主线,以“大干竞跑、实干争先”为主基调,以“项目提速提质年”行动为主抓手,以“一带七心”为主平台,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办实事惠民生、除风险保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大干竞跑、实干争先,在竞跑国际枢纽城、奋进都市核心区中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

   聚焦经济稳进实干争先,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政策支撑强引导。全面承接省、市“8+4”政策体系,大力实施抓项目扩投资、稳企业促生产、拓市场稳外贸、强载体促消费、优要素强保障“五大行动”,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全年新增贷款200亿元以上。项目为王强攻坚。新建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100%,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2个以上。全年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150个以上,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投资完成率超100%,带动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5%、15%。扩大内需强市场。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家,举办消费促进活动、各类赛事活动50场以上,拉动消费超15亿元,全年新增入库限上商贸企业60家,助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

聚焦陆港枢纽实干争先,奋力实现都市开放新突破。做大城市发展平台。更大格局建设未来活力中心,更高水平建设未来宜居中心,更高标准建设未来时尚中心。做强综合交通枢纽。实施重点交通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超60亿元,增长10%以上。做优外向经济文章。组织100家以上企业出国拓市场,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境内外展会30场以上;新增外贸实绩企业25家;培育跨境电商企业30家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增长超10%。

聚焦科创强基实干争先,奋力实现创新驱动新突破。竞跑科创走廊新赛道。更大力度建设未来科创中心,加速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双倍增”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创树教育强区新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支持浙师大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争创“双一流”大学;加强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支持金华八中迁建项目建设;长湖湾实验学校投入使用,新城实验小学开工建设,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强化人才引育新支撑。深化“领雁来婺”“青年聚婺”“暖心留婺”行动,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新增高层次人才10人、青年博士20人、大学生1万人以上。

   聚焦产业强链实干争先,奋力实现新型工业化新突破。产业平台优化提升。更高能级建设未来智造中心,深入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00亩,出让工业用地800亩。更大视野建设未来产业中心,支持金华市第五医院(浙江医院分院)迁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生物技术大数据中心等项目。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开展招大引强“1021”行动,力争全年招引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以上,10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以上,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220亿元。创建省级智能工厂(未来工厂)1家、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超30家。产业主体扩容提升。开展“五企培育”攻坚行动,打造企业主体梯次培育链,新增优质“小升规”企业4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品字标”品牌企业5家,牵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3项以上。

聚焦营商环境实干争先,奋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更大力度推进重点改革。全面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汽摩配产业、企业中转搬迁、第三方信息调取等“一件事”场景6个以上,省市样板2个以上。更暖服务提升助企实效。深化干部联企驻企精准服务,推动“企呼我应·亲清直通”问题闭环管理机制高质效运行,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更实举措优化投资环境。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力争经营主体数量突破6.9万户,其中企业主体突破2万户。

   聚焦城乡融合实干争先,奋力实现共同富裕新突破。开展城乡发展共融行动。持续加快长湖湾、马海地-洞溪等五大片区城市更新,统筹推进乾西、高桥、车头、后陈等安置房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完成城市更新投资130亿元,拆除房屋34万平方米。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实现和美乡村覆盖率40%以上,打造省级和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加快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建设“无废细胞”20个。开展产业增效共富行动。加快生态共富产业带建设,积极培育乡村CEO,引进整村运营第三方团队2个以上。新增实施“飞地”抱团项目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60%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绿色农田5000亩。开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行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迭代零工市场,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10个,实现区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占比达30%以上。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年人均低保标准达13200元以上。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力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700套(间)以上。

聚焦文化名城实干争先,奋力实现现代文明新突破。赓续传承婺文化。深入实施“婺风宋韵”六大品牌工程,举办文创活动100场以上。加大白沙文化、北山文化、黄大仙文化等研究力度,打造特色红色文化,建设邵飘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深度融合农文旅体产业。深化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力争培育省级乡村文旅运营示范点1个,打造国家级旅游品牌1个,省级旅游品牌3个。举办全国钓鱼人运动会、毅行大赛,承办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山水四项公开赛等体育品牌赛事50场以上。加快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推进浙中文化创意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4个以上。开展“婺图悦读”、“浙里说婺”等活动300场以上,组织非遗活动50场以上。

聚焦本质安全实干争先,奋力实现平安建设新突破。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聚焦消防、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和“九小场所”“两房一店”等重点场所,持续强化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提升执法监管和行刑衔接力度,全力遏重大、降较大、提本质,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夯实社会安全基础。全面完成乡镇(街道)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城镇“135应急救援圈”和农村“15分钟救援圈”。深入开展防汛防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迭代优化“1833”联合指挥体系,科学做好防汛防台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争创省级“枫桥式”司法所1个。深化“警源、访源、诉源”三源治理,推动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理念转变,高水平建设平安婺城、法治婺城。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