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10:50:25
来源: 金华传媒记者
早在七八年前,记者在西藏看过挖草人劈荆斩刺,像是在地上找绣花针一样挖野生虫草。没想到,在大盘山脚下的浙江大晟药业有限公司智能化培植车间里,也长出了一条条仿野生冬虫夏草。
“这根虫草从青藏高原‘搬’到大盘山脚,我们足足花了16年。”大晟药业总经理曹剑说。
在他的带领下,2020年,公司突破技术瓶颈并建成了第一个冬虫夏草智能化培植车间,培育出了各项有效成分指标符合中药药典、且总砷含量达到保健食品标准的冬虫夏草。这意味着,大晟药业成为我省首家、全国第二家拥有冬虫夏草智能化培植技术的中医药企业,意义非凡。
出生在磐安药乡的曹剑,从小就与药材有不解之缘。
“磐安是中药材之乡,有着相当扎实的中药根基。磐安一直以‘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乡乡闻药香’而出名。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中就在从事中药材种植,因此耳濡目染地对中药材有着很深的感情。” 眼前这位带着眼镜、温文儒雅的帅气小伙对中药材有种说不出的沉迷。
2004年,曹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对药材萃取工艺表现出热爱之情,因成绩优异,在校期间继保送读研后保送读博。在浙大攻读博士期间,曹剑师承黄宪和麻生明两位院士,对药物提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在不断的深造过程中,曹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医药之路。
正是对医药的热爱,当大晟药业向他抛出橄榄枝后,曹剑没有犹豫。随后,在历经几年的“沪漂生活”后,曹剑重回家乡磐安,进入大晟药业全身心投入药物研发工作。
“我觉得,我做再多的研究,最终也是为了产业化。”曹剑明白一个道理,认为自己毕生所学最终的归宿是为产业化,产业化最前端便是企业,选择大晟药业是明智之举。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雪线以下的高寒草甸地区,由于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产量低、售价高。每到虫草采挖季,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奔赴大山深处采挖虫草,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冲击着高原生态环境。
对于大晟药业布局虫草产业,全靠公司董事长施深海的高瞻眼光。“这是一个‘烧钱’的项目,但董事长施深海认定‘一定要做’四个字,16年来是不计成本的持续投入,终于有了‘1’的突破。”
随着野生冬虫夏草的一天一个价,不断有资本或上市公司“杀入”,但中途都是因投入太大、周期太长而纷纷退出。就目前而言,在这条赛道上领跑的除了大晟药业外,还有湖北东阳光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
回想起交学费的日子,曹剑透露说,谁都不敢去统计这些钱,起码在几个亿以上,主要是时间周期太长,一般企业耗不起。
“至于研发过程,现在讲都是故事,而搁在以前这些都是事故。”因为没有样本,只有一步步摸索,厂房曾推倒过三次;鲜活的高原土一车要100万元,因细菌感染不知倾倒过多少车;培育好的蝙蝠蛾幼虫(冬虫夏草的唯一寄主)因生存空间误差1毫米,结果缺氧后成批成批死掉……
冬虫夏草从肉体的“虫”演变成植物的“草”,其成长过程堪称“神奇”。由于寄主昆虫、冬虫夏草菌、降水、温度等天然因素是影响冬虫夏草形成的关键,人工繁育冬虫夏草一度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大晟药业硬是把这“天方夜谭”变成了人间奇迹。
从去年开始,这间2000多平方米的中试车间每天都有虫草长出来,这意味着公司正慢慢走上产业化之路,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大晟药业组织科研人员历经16年的潜心攻关,对冬虫夏草生长环境进行高度还原,通过模拟青藏高原日照、温度、气候等,在大盘山脚为冬虫夏草营造了一个“新家”,建成1万平方米的冬虫夏草产业化生态繁育车间,率先推开了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的大门。
根据检测结果,种植虫草在SOD酶、虫草酸、腺苷等关键指标方面跟野生虫草基本相当,重金属检测为零超标。
“从实验室到中试车间再到产业化,去年产出了2000多万元,今年产值有望实现1亿元,明年达到3亿元。”曹剑说,目前人工种植虫草的技术瓶颈已攻克,大晟药业已实现量产。
为了达到产业化,公司正在建设10万平方米的生态繁育车间,向千亿单品中药材产业这条新赛道奔跑。
“客观来说,由于种植虫草填补了部分市场空白,价格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拖延了野生虫草的上涨脚步。”曹剑说。
近年来入市的种植虫草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产品,入市后受到传统供应链及利益方的抵制并不奇怪,就像当年人工种植铁皮石斛面市的情况,最终种植铁皮石斛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格局,逐渐替代了野生石斛的市场份额,保证了供应的稳定和药材的地道。
“人工培育虫草既不是传说中的‘仙草’,也不是‘妖草’,它只是当下一种破解市场困局的创新产品。或许两至三年后,普通老百姓就能吃得起冬虫夏草了。”对此,曹剑目光很坚定。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