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 11:06:26
来源: 金华传媒记者
据悉,这个稻蛙养殖基地占地30亩,稻蛙田被丝网分割成18个整齐的小方格,塑料薄膜覆盖密网内侧,以防青蛙跳跃撞上密网擦破表皮感染病菌,田埂也进行了加固加高以防青蛙外逃。成群的黑斑蛙在水稻下“呱呱呱”地叫着,时而在稻下游泳,时而上岸吃饲料。
“黑斑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补肾益气、美容养颜等功效,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义乌市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楼国三说。近年来,作为义乌市种粮大户,他一直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
去年,楼国三外出考察发现“稻蛙共生”项目的前景后,积极将其引入义乌。“3月份,我们开辟出30亩试验田投放蛙苗,经过5个月的生长,如今这批黑斑蛙已经可以上市销售。”他说,在稻田间养殖的黑斑蛙产量很高,每亩产量约1500公斤,每公斤零售价约40元左右。
据介绍,“稻蛙共生”是一种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黑斑蛙喜阴,爱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可为青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黑斑蛙的粪便可作为稻田的天然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不需施肥、不打农药,能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随着“稻蛙共生”落地,也带动了周边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当天下午4时许,陇头朱村63岁的朱福山挑起准备好的饲料撒向蛙田。“我们村有5个人在这里帮忙管理蛙田,每天早晚各喂一次,加上平时锄锄杂草,活一点也不重,每人每天的工资有200元。”他说。
“‘稻蛙共生’产值高,见效快,既提高了水稻和黑斑蛙的品质,又做到了生态环保、种养循环发展。”楼国三说,他计划明年将稻蛙养殖基地扩大到300亩,并投资700万元左右建设自动化灌溉、投料、杀菌配套设施,进一步实现一田双收的好“钱景”。
近年来,作为义乌传统的农业重镇,义亭镇积极做好“稻”文章,先后打造了“稻虾轮作”及“稻鱼共生”等生态农旅项目,让家门口的农田摇身变为“网红田”和“致富田”,不断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通过这些生态农业模式,该镇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