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21:33:35
来源: 金华传媒记者
编者按
万年上山,千年婺学,浙中大地自古人文荟萃,弦歌不辍;融媒时代,赓续文脉,一纸墨香传递优雅气质,浸润心灵,涤荡尘埃。
为深入解读人文金华,助力文化大市建设,金华晚报推出“人文金华”全新专版,敬请关注。在这里,我们聚焦有金华元素的文艺动态,关注与人文相关的历史遗存,传递与善美同行的人间大爱,记录与四季同在的城市烟火。
“人文金华”专版每两周推出一期,固定在周五04~05版。愿我们的用心采写,能为这座底蕴深厚、日新月异的城市点亮一盏明灯,为永不放弃、追逐梦想的你我,打开了解金华的一扇小窗,共守灯火阑珊的一方宁静……
对于体育爱好者来说,这个盛夏,是属于体育的盛会:2024年全国藤球锦标赛在金华完赛;金华市第十届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万里之外的法国巴黎,第33届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巴黎残奥会将于8月28日开幕。
在巴黎奥运会上,浙江体育健儿交出了6金4银4铜的成绩单,续写了浙江“届届奥运有金牌”殊荣的同时,也创造了多项新纪录——37名浙江体育健儿入选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人数、参赛小项均创造历届之最;共夺得6枚金牌,有7人登顶,诞生的新科奥运冠军人数为历届之最;14枚奥运奖牌熠熠生辉,单届夺得的奖牌数创历届之最……自豪与骄傲的同时,作为金华人也不禁感叹:咱金华什么时候能有奥运冠军?
金华是浙江省传统体育大市,全国知名田径之乡、武术之乡,这里走出过“亚洲飞人”郑晨、“铅球皇后”黄志红、“亚洲女铁人”马苗兰、“标枪王”唐林华、“婺江飞鱼”蔡力,以及郑小倩、龚璐颖、何禧龙等优秀运动员,为浙江乃至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边,作为制造业大市,全国第一块电动冲浪板、全国约70%的平衡车、60%的跑步机、70%的渔线出自金华,自行车配件销量领跑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打造全国电动冲浪之城,正是体育产业带动体育事业的生动写照。
在承办了第十七届省运会、协办杭州亚运会后,金华实现了“双赛之城”的华丽蜕变。特别是第十七届省运会,金华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均列全省第四,竞赛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可以说,经过各项大型赛事的洗礼,金华的办赛水平和体育硬实力已实现了质的提升。
然而,金华和奥运金牌似乎总是缺了那么一点儿缘分。黄志红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遗憾地与金牌擦肩而过;马苗兰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选择退役;蔡力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自由泳失利未能游进决赛……
本届奥运会上,虽然有着金华人的身影,如浦江籍运动员(注册地为杭州)王丛康参加皮划艇比赛;蔡力作为徐嘉余的教练,助力“甲鱼”征战奥运拿下100米仰游银牌;来自永康的徐惊雷担任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体操项目教练,但并没有金华运动员(指注册地为金华的运动员)入选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大名单。
“没有运动员不渴望奥运赛场。”采访中,不管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大家都曾有过奥运梦。但他们也提出,不说拿牌,光是站上奥运会的舞台就非常难了。
在市体校的重竞技训练馆,柔道、摔跤等项目的队员正在训练,每个人的汗水都浸透全身,依然咬牙坚持。训练馆的墙上,“让苦成习惯,用汗成未来,2026心之所向,披荆以往”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一天一训是最基础的,天气转凉了之后,我们会加大训练的频次,目标是向省运会的奖牌冲刺。”2021年,董佳慧从国家女子摔跤队退役,进入市体校摔跤队担任教练,曾在省运会国际式摔跤项目中拿到男子古典式乙组46公斤级冠军的谢正旭就是她的学生。
“有这样的机会,我肯定要努力训练,争取多在全国比赛里面拿奖。”谢正旭今年17岁,省运会上的优异表现和多次全国性摔跤比赛的经历,让他得到了省队的青睐,现在已经是省队的“准队员”。
从谢正旭的经历不难看出,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是阶梯式的,一般来说,各县(市、区)体校在辖区内挑选合适的运动员,其中条件较好的有机会被选送到市体校;在市体校表现优异并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有机会被选送到省队;如果在省队表现突出,持续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他们就有机会被选送到国家队,通过训练和打比赛,一路“过关斩将”,特别突出的运动员才有机会向奥运发起冲刺。
在曾经国乒队的一段采访视频中,世界冠军许昕说:“能来到这里(指国家队)的,都是天才。”
优秀的人才怎么来?绝大多数只能靠基层的教练员发掘。例如在巴黎奥运会上淡定射落两金,被网友们戏称“干饭哥”的盛李豪就是他的启蒙教练袁康去其所在的东莱小学选才时看中的,最后一路被推荐到了苏州队、江苏队和国家队。
竞技体育没有“塔基”就没有“塔尖”,想要挖掘出一个可以进入国家队的好苗子谈何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谈到招生问题时,不少教练都叹气的原因。
在7月29日开赛的市十运会举重项目中,仅有5支队伍57名运动员参与竞逐。在下一届省运会的项目设置上,举重作为竞赛大项,将决出40枚金牌,但目前金华举重运动员的储备显然不足。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了,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另外,有的家长在认识上有误区,以为练举重会影响孩子身高发育,这就增加了我们选拔好苗子的难度。”市体校举重队教练魏建胜说。
他介绍,近年来,金华举重项目涌现了陈代明、陈俊杰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不少陆续输送到省举重队,当中不乏在全国赛事有所斩获者。在2022年的省运会上,金华举重队共拿下了15枚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在全省名列前茅。然而,目前正处于新老队员交接期的队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断档。
此外,不少家长还有着“成绩不好才去练体育”的刻板印象,当体校教练下去招生的时候,许多好苗子由于文化课成绩也不错,家长觉得练体育不划算、没出路,最终拒绝教练的邀请。
事实真的如此吗?市体校2023年数据显示,体校学生的出路更加多元化、规模化。2022年,市体校首次组建了运动员单招单考班,2023年通过高考共有40名运动员升入本科院校,其中4名同学升入985、211高校。市柔道队总教练汪一含介绍,柔道队这两年每年都有5名学生进入单招单考班。去年考取率60%,今年考取率100%。
体教融合,培养“文体双优”高素质人才,已经是未来运动员发展的大势所趋。
有了好苗子,怎么出成绩?其背后也需要强大的软硬件支撑。
都说“中国游泳看浙江”,有着国家队多名当家选手的浙江泳军自是不遑多让。曾经,金华泳坛也游出过名将——“女蛙王”邵红和“婺江飞鱼”蔡力。但近年来,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游泳运动员扛起了浙江泳军的大旗,反观金华,却很少向省队、国家队输送游泳运动员。其背后的原因,或许与缺少训练场地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你看这名队员,他曾代表金华队参加过省运会。他原本是有夺牌实力的,但因为我们没有单独的训练场地,是借助市体育中心游泳馆进行训练,他们的场地毕竟是公共体育场馆,还需要面向社会开放,不能单独服务于游泳训练。因此,相较于竞争对手,我们在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长上均有差距。”婺城区游泳队教练马群英指着正在泳池中做恢复训练、备战市十运会的队员刘亮瑜说。
在前年的省运会上,金华游泳有7个项目获第4名,与奖牌一步之遥,当时金华选手主要还是在老体校训练,老体校游泳池较早之前就已经拆除,省运会前没有专门场地训练,不得不停训。如今,这样的难题依旧困扰着金华游泳队。虽然市体育运动学校搬入了新校区,但依旧没有自己的游泳场馆。
没有专门场地的另一弊端是训练时长有限,小将们无法有效地进行长距离练习,只能专攻短距离项目。为此,大多数游泳队员只能在50米、100米上出成绩,一旦参加200米的比赛,成绩就会断崖式下跌。
其实,金华并不缺少好的游泳苗子。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浙江省青少年(儿童)游泳冠军赛上,来自南苑小学的鲍婷伊拿下了女子50米蝶泳的冠军。“省队教练看中了她,想让她进入省队训练。”马群英说。
作为中国国家游泳队教练,也是浙江省游泳队教练,蔡力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金华有很多运动员,不管是身体条件、家庭条件都适合走进专业队伍里,走到高水平的赛场上去。
除了硬件设施保障,还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
“对于基层体校,很多运动员都是从零开始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项特长而换项目,所以培养的周期较长。”汪一含说,当初自己在市体校时是田径队的运动员,因为在省运会的标枪、铅球项目中表现突出,被选入省队。后来,国家柔道队到省队挑选运动员时,身材修长、脚感灵活的她被选中,她就从田径项目转为重竞技项目。
1995年,从国家柔道队退役后,汪一含回到市体校组建了柔道队并担任教练,由她培养的柔道运动员邵丹,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获得柔道女子48公斤级季军,是金华运动员在柔道项目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邵丹和汪一含一样,都是由田径项目转为柔道。而像这样中途转项目训练的情况,在运动员选拔过程中并不少见。虽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特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缩短运动员在项目上的运动生涯。
竞技体育好比是一座金字塔,而奥运冠军正是塔尖上熠熠生辉的颗颗明珠。想要登上金字塔尖,除了自身身体素质、科学训练体系,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比赛中,运动员的个人天赋占30%,后期的训练、教练合理的排兵布阵占70%,但竞技场上,谁都不能预料会发生什么。”市体校摔跤队教练,曾效力于国家摔跤队的琚健建说,比赛中,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合理的出场顺序、对阵的对手等都会成为冲击奖牌的重要因素。正如巴黎奥运会上张雨霏100米蝶泳夺铜后说,奥运冠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此外,教练的“人脉”也尤为重要。不少有国家队训练经历的教练参赛经验更为丰富,相关的资源也较多,更有利于为运动员争取比赛机会,或向上推荐。
面对种种困难,如何破局,向奥运奖牌冲刺,不妨看看“奥运冠军之城”宁波的经验。
体育人才储备少不了政策支持。从1990年开始,宁波连续三轮制定《竞技体育十年规划》,布局奥运会重点项目,在东京奥运会取得突破的射击、举重、体操、游泳项目都位列其中。
训练基地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保障。早在2002年,宁波就成立了当时省内唯一的地市专业运动队并逐步形成了以宁波市体工队为龙头,包括市体校、市二少体、市水上(游泳)运动学校以及市小球训练中心在内的训练基地矩阵。
宁波还引进了国家级训练基地。2013年,中国男子举重队浙江组在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成立,此后,宁波在市级训练单位采用和国家队同等水平的训练保障体系。
不难看出,宁波用了30多年的时间,成就了如今的“一城五金”。
令人欣喜的是,当下,金华体育也正奋起扬鞭,努力向着冠军之城迈进。
在2024年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实施“世界冠军培养工程”。
“《世界冠军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已拟制初稿,并完成相关部门意见征求,将于近期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以两办名义下发执行。”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世界冠军培养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积极挖掘潜力项目,努力补上短板项目。
其实金华在2019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后续又陆续出台《金华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办法》《金华市振兴游泳项目十条举措》等相关文件,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其中,《金华市振兴游泳十条举措》已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并已组建更高水平的游泳教练团队,举办了多站游泳赛事。
为了加强青少年运动员队伍建设,我市完善了市体校一校多点建设布局,设立“训练分校”5个,“训练教学基地”16个。推进县(市、区)新型体校建设,统筹全市青少年体育项目布局,认定62家单位为“2021—2024周期金华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3年,我市注册浙江省青少年运动员达1.8万余人,创历史新高。
2023年,国家藤球队训练中心落户金华。今年,国家动力冲浪板集训队也正式落户金华。随着国家级训练基地的到来,将带动我市相关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承办省运会、协办亚运会为契机,结合本市体育工作实际,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通过“市队校办”“市队社会办”等模式,填补大项赛事空白,在第十七届省运会实现了34个大项100%参赛,以及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均列全省第四的亮眼成绩。
“通过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让金华的射箭项目有所突破,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市体校射箭教练梁皓曾获江苏省射箭冠军,加入市体校组建射箭队后,其队员在省级比赛中已斩获7枚金牌。
正在举办的市第十届运动会上,除了往年既定的竞技体育项目外,还借鉴省运会经验做法,新增了棋类、轮滑、模型等群众体育类项目和金华特色的电动冲浪板项目,预计有7800多名运动员参赛,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做好储备。
竞技体育是有周期的,奥运冠军不会一蹴而就。看着正在市运会赛场上激情飞扬的青春小将,在训练室里为备战下一届省运会而挥洒汗水的年轻运动员,谁能说这里不会有未来的奥运冠军呢?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