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08:56:29
来源: 金华传媒记者
在浦江县山明美术馆内,有一名90后青年以陶为笔,以火为墨,绘制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他,就是陈呈天,一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陶艺与本地文化融合,用双手塑造梦想的陶艺师。“我对陶艺是越学越爱,它能让我静下心来感受世界。”
陈呈天的故事,始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自幼热爱绘画的他,在画笔的舞动间学会了观察、思考与表达,坚定了从艺之路。
虽然未曾直接接触过陶艺,但因为对美的追求和对创造的渴望,陈呈天在2008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自此与陶瓷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学习那会儿,我真的是什么都不懂,釉料是什么都不知道,连‘釉’字都是我查字典后才认识的。”回想起大学时期,陈呈天不禁摇头笑了笑说,因为平常接触的只是一些生活器皿,专业的陶瓷很少接触到。
后来,经过数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他发现陶瓷制作是个很容易令人着迷的技艺。“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瓷都,有太多技艺精湛的陶艺师、制作精美的陶瓷制品,很吸引人。”
在这里,他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越学越起劲,从釉料的调配到器型的塑造,从装饰的绘制到烧制的掌控,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痴迷,一步步走进了陶瓷的世界。
大学期间,陈呈天不仅掌握了扎实的陶瓷制作技艺,还努力创新,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开设了工作室,探索技艺变现路径,一边将自己的陶艺作品推向市场,一边吸纳更多人来了解、体验陶艺。“我创作的形式没什么限制,有小挂件、小杯子,也有比较大型的如花瓶等陶艺作品。”陈呈天说,绝大部分创意作品都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其中小件的销量相对更好,总体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他记得,工作室最好的时候,雇了近40名暑期工一起做产品。“有一年是兔年,我设计了一款兔子的包挂,卖了好几万个。”
不过更令他高兴的是,在景德镇的创业环境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同探索陶艺的无限可能,技艺精进更快,也能更好地发散思维进行创意”。
“创作不会有瓶颈期吗?”
“当然会有,艺术创意,创作瓶颈很常见。”
“那你怎么克服?”
“也不需要克服吧,平常心对待就好。”
陈呈天说,遇到瓶颈期,他就会先不做东西,转而去思考下一步做什么。他可能会选择在工作室放空,或去朋友的茶室坐坐,也会去旅游,去景德镇其他工作室看一看,去找以前的老师同学聊聊。
他还说,家里人的支持是他将这项事业坚持至今的很大动力。妻子不仅用设计能力为他的陶艺添光增彩,后来还给他当起徒弟一起做陶艺。
(采访对象供图)
2016年,响应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号召,陈呈天与妻子回到了家乡浦江,扎根农村进行陶艺创新。
“离家的孩子哪有不想家的,常常在网上看家乡的新闻。2015年来,乡村旅游开始火了起来,我发现浦江新光村的新业态做得挺好,浦江当地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还有扶持政策,就回来在那边开了店,生意还不错。”后来,因为疫情防控,店铺生意日渐寥寥,陈呈天就把工作室开回了老家岩三村。今年,他又把工作室开到了山明美术馆,还在岩头老街办起了展销一体的体验店。
其间,虽然生意起起伏伏,但他从未气馁,一直在静心思考自己该走什么陶艺路,最终决定将陶艺与本地文化结合。“浦江其实有很多特色文化,比如书画,还有江南第一家的孝义文化、清廉文化,都可以跟陶瓷结合。”他尝试做了一些相关的水杯、笔筒等陶瓷产品,没想到大家都挺喜欢。
2020年,他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国家级非遗婺州窑的传承人陈新华大师,后于2021年1月在省文旅厅有关领导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正式拜师学艺。“其实大学时期就从课本上了解到过婺州窑,回到家乡后也一直惦记着,想要有一个这样的专业师傅带领自己前进。”
在老师那里不断汲取婺州窑传统技艺的同时,陈呈天坚持创新融合,让传统韵味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火花,使其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去年,他结合上山文化创作了多款特色作品,有一款形似大口盆的产品还被全国人大代表祝响响带往全国两会,成为更多人认识上山、了解浦江的窗口。
每个陶艺作品都需要时间沉淀。“一款产品你要做好、做精致,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只会更大。”陈呈天举例道,泥巴做完成型之后要晾干,晾干需要时间。晾干之后,要修整、装饰,这些都要时间。装饰完,还要上釉,选色上色都要时间。上釉之后要装窑烧制,烧制要时间,烧窑之后要冷却,冷却也要时间……
陈呈天说,上山这一款大口盆作品,他做了两三个月,“光是泥料配比就调试了不知道多少次”。他还多次去上山遗址考察,选用了上山当地的一些泥料加入其中,以更好地展现“上山的原味”,“很高兴代表们能喜欢”。
产品的艺术性够了,怎么平衡商业性呢?陈呈天认为,归根结底得做出特色,做出风格,并兼具实用性。因此,他很喜欢柴窑,“一件好的柴烧器物能让你充分感受到手作者的情感和温度,能让你经常能够想起去使用它,欣赏它”。为此,他还专门在山上找了处适合烧柴窑的地方,不定期上山烧上一批。“柴烧的美和其他艺术品的审美一样,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积累。现在柴窑的市场认知度挺高,不像我最开始做的时候,每次都要给客人上一节普及课。”
如今,陈呈天已是金华小有名气的陶艺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各大展览中屡获殊荣,还远销海外,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但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最终的风格,仍在摸索的路上。
关于未来,他想在此后的三五年里继续以做实用器皿为主,通过积累和学习一步步找到自己的风格,然后一直做下去。
“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情感的表达。”陈呈天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陶瓷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也将积极通过举办陶艺展览、开展陶艺培训等方式,普及陶艺知识,传承陶艺文化。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