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09:40:34
来源: 金华传媒记者
刘鸿武这几天很忙碌,马不停蹄地接待一批又一批媒体采访。事情源于一封回信。
9月2日,驻南非使馆临时代办李志刚会见格罗布勒,转交习近平主席致非洲50国学者的复信
8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非洲50国学者的消息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牵头致信的格特·格罗布勒是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也是金华人民的老朋友。
“最近满屏都是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中非双方学者。”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一时间成为非洲学者在中国的“代言人”。
“习主席的回信给今年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带来特殊意义。”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9月4日,刘鸿武坐上去往北京的飞机,满载着对中非合作新探索的期盼与信心。
缘起中非智库论坛
信中30多位非洲学者来过金华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高级研究员,格特·格罗布勒的这一身份就足以拉近他与金华的距离。2019年2月,应刘鸿武邀请,他来到浙师大工作,在金华多地考察调研,致力于推动金华与非洲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我是金华在非洲的民间大使。” 格罗布勒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格特·格罗布勒来到浙师大工作
在金华工作期间,刘鸿武还带格罗布勒去了家乡云南。在昆明的郑和故居,他们从海上丝路聊到“一带一路”;在金沙江边,回顾红军抢渡金沙江的艰难历史……在深入了解金华及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后,格罗布勒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文章。
牵头发起此次联名致信,其渊源还要从2010年说起。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前往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当时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南非举行“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习近平同志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对非洲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和期待,并亲切接见刘鸿武带领的中国学术代表团。这些都让格罗布勒倍感振奋。
2011年10月27日至29日,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在杭州和金华举行
2011年,经外交部批准,由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发起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和金华两地举办,由此开启中非智库论坛长达10多年的历程。
2024年3月8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
今年3月,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举办,会上发布“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其文本正是由以格罗布勒大使等一大批10多年来参加过历届中非智库论坛的非洲各国学者共同商议,并且和以刘鸿武院长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双方进行平等对话磋商后共同完成并发布的。
“格罗布勒大使告诉我,没有习近平主席的推动就没有中非智库论坛。在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之前,他想给习主席写一封信,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表达非洲学者对于推动中非合作的理念和想法,希望在推动中非合作上能更好地发挥中非学者的作用。”刘鸿武说。
与格罗布勒大使一起联名致信的非洲63位学者代表,都是非洲各国知识精英、著名学者,大部分人出席过历届中非智库论坛。“他们中有很多人是我30多年来行走非洲各国的好伙伴、好兄弟、好姐妹、好朋友、好同事。”刘鸿武说,联名致信中有8位学者目前供职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另外还有不少人来过金华。
尼日利亚《非洲中国经济》杂志主编伊肯纳·埃梅乌是刘鸿武在拉各斯大学时的校友,来金华时曾去过秋滨小学,撰写了关于该校建设“活力非洲园”的报道。“他发表了大量介绍中国和中非合作的著作,我们已翻译了他的两本著作。”刘鸿武说。
另一位署名者迈克尔·埃祖仑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已在金华工作多年,他对记者说:“当我读到习主席复信的时候,我感觉所有我们为促进非中关系付出的努力,都受到了重视和认可,并得到支持……我期待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继续推动非洲与中国在贸易、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促进非中民心相通,让人们更加幸福。”
一端连着非洲一端连着金华
积极实践民间“二轨外交”
对于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召开,刘鸿武同样倍感期待:“从2000年至今,中非合作论坛已有25个年头,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历次峰会我都有幸参与其中。非洲研究院的成长始终追寻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前行脚步。近年来,由我院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已成为峰会的重要配套机制,发挥了关键性的智库功能。”
刘鸿武说,今年3月中非智库论坛上发布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为本届峰会凝聚了非洲50个国家的智库声音。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专门提到,期待非洲学者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基础上,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中非和南南合作的研究探索,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开展对非研究并致力于中非合作,刘鸿武已践行近40年。35年前,他赴非洲留学;18年前,他来到金华创办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一头站在非洲各国真实的大地上,一头站在金华对非合作的沃土上,只有两头都落了地,才能真正读懂中非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刘鸿武说,对非研究不能浮于概念,而要站在双方的真实大地上,并努力把两头连接起来推动双方合作。
中国首个非洲博物馆、首个中非交流博物馆、首个非洲翻译馆、首个非洲商学院、首个国家非洲研究的重大社科课题……随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成立,一个个关于非洲的研究项目落地金华。目前,浙师大承担的关于非洲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60项,占全国涉及非洲课题的三分之一,称其为中国对非研究的“国家队”毫不夸张。
浙师大成立全国高校中首个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集地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10多个学院的力量共同开展非洲研究。去年,该校主办的“以路为媒——从‘坦赞铁路’到‘亚吉铁路’艺术作品交流展”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交流项目,摄影、绘画和艺术装置等用艺术语言展现动人的中非人文故事。
“每年在金华经商、学习、研修的非洲友人有数万人,他们告诉我,金华是一个有非洲元素的城市,是一个尊重非洲文化的城市,来到金华就有还乡的感觉。”刘鸿武认为,这与金华在对非合作中同时开展经贸和文化两轮驱动密不可分,“中非关系要持续发展,在经贸和人文领域一定要相互配合,在金华广泛存在的非洲文化、艺术等内容让非洲友人找到了回家的亲切感”。
在金华,有以浙师大为首的对非研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交流和商贸往来。“金华在对非交流和合作中集聚资源、探索道路、疏通民意,有很多创新探索和实践成果。”刘鸿武说,这些举措发挥着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学术外交的有效作用,是“二轨外交”的有益实践。
携手非洲各国推进现代化
金华已先行先试
当地时间9月2日,有习近平主席签名的复信漂洋过海来到格罗布勒大使手中,他难掩激动之情:“我很自豪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一员。期待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取得积极成果,将非中关系推进到更高水平。”
金秋九月,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如期召开,今年主题是“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今年这一主题对于非洲各国来说是极大激励,提振了非洲人民的士气。”刘鸿武说,长期以来,中国在非洲开展工业、农业、科技、交通基础建设等项目,就是为了推动非洲的现代化进程,“此次峰会直接提出‘非洲现代化’有重大时代意义。如果非洲各国都能和中国携手一起推进现代化,那么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就能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对于推进非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刘鸿武感触颇深。“一直以来,金华民间对非交流非常频繁,有不少金华人在非洲从事产业、投资、商贸、教育等工作,为非洲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基础。”今年3月,他推动浙江四方农机集团与坦桑尼亚农村发展规划研究院姆万扎湖区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在坦桑尼亚打造一个适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农机示范基地。市贸促会今年联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共同走访坦桑尼亚20家农机企业,将于今年12月底联合农机企业产品进入坦桑尼亚展示中心。
除了农机出海,五金工具一站式采购项目已初具雏形。今年,脉链集团与坦桑尼亚巨业商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已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展示、仓储中心。
近年来,金华充分发挥全球轻工、日用小商品生产和国际采购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中非双边贸易,拓展经贸合作新通道。坦桑尼亚最大的国家级工业园中坦工业园董事长黄再胜是金华市金东区人,他在非洲生活创业20多年。他表示,园区建成后将吸引350多家企业入驻,预计可为当地提供1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也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他说,作为一片投资热土,非洲正吸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关注。
刘鸿武认为,携手推动非洲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已在金华、在浙江先行先试。“小农机、小家电、食品加工、制冷设备、太阳能发电、互联网等在非洲国家都有不错的发展。”他说,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和非洲国家的本地结算、易货贸易、数字贸易以及期货市场,扩大非洲对华的产品出口。他认为,未来国家将出台支持中非携手现代化的相关政策,在各领域加强全方位合作。
(由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供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