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正文

金华这位老人,获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2024-10-29 11:08:03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作者: 记者 赵如芳 文/摄


几天前,家住市区青春路的蓝文涛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纪念章上,在金色橄榄枝的包围中,一朵金色的“蘑菇云”格外醒目。

1964年10月16日,这朵“云”在世界的东方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中国人的腰杆从此挺了起来。为了这朵“云”,包括蓝文涛在内的众多科技工作者远赴西北,对家人隐瞒真正的工作,埋头钻研,将美好的青年年华献给了新中国的核事业。

收到纪念章,87岁的蓝文涛摸了又摸,拿起放大镜看着小册上的图案说明,思绪回到了60多年前……

青春之花,在茫茫戈壁上绽放

蓝文涛出生于1938年,老家在富阳。1959年填大学志愿时,他写的是“汽车制造”专业。被位于湖南的一所学院录取后,他意外发现自己的专业变成了“选矿”。报到后,他才知道自己真正要学的是什么专业。

5年里,蓝文涛学了36门功课。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参与一种放射性物质的提炼工作,该物质用于制作原子弹。

“我是1964年9月25日到的新疆,地处茫茫戈壁。”时隔这么多年,蓝文涛还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每个人都建有档案,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工作中,对方不讲的事,不要去打听。他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宽,掌握了部分工艺流程,剩下的工艺流程由他人完成。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叫名字,只喊代号。

进入生产车间前,蓝文涛要将身上的衣物脱掉,换上工作服,上足6个小时的班后,再将工作服脱掉,然后冲洗全身,待设备检测不出身上有放射性物质残留后,才穿上自己的衣服,步行回到两三公里外的家。“在新疆这么多年,我没有洗过工作服,洗工作服的水都要过滤。”蓝文涛说。大约半年后,大家离开车间洗完澡后不再接受设备检测——成天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他们已经知道了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蓝文涛在新疆的家,起初是帐篷,后来是“干打垒”(用生土夯筑而成的建筑)。为了加快核事业的研发进度,大批人员涌入西北,基础设施欠缺,住房条件有限。蓝文涛甩开膀子,把大坨泥巴倒入木框里制成土砖,晒干后,一块砖头重达6公斤左右。“也不记得做了多少块砖头,那时年轻,有力气,不觉得累。”蓝文涛回忆。

1964年10月20日左右,蓝文涛等人根据安排到外地实习,在乌鲁木齐中转时,听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和同行人员非常高兴。“我们国家下定决心做的事,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做成了,有了核武器,就可以顶住一些大国的核威胁,我们的腰杆子都硬了一大截。”接受记者采访时,蓝文涛的自豪感不减当年。

1969年,蓝文涛第一次回家乡富阳探亲,背了三四十斤大米回新疆。在新疆,他一个月分配到1斤米,大部分主食是面,在南方长大的他,把大米看得格外珍贵。

60年后,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

一声召唤,服从专业调剂。一声召唤,前往茫茫戈壁。1976年,又是一声召唤,蓝文涛举家来到江西,这里发现了更好的矿石。在那里,他奋斗了11年。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安定,经济建设被提到重要位置,蓝文涛所在的厂矿人员分流。1986年,他来到金华市化肥厂工作。

从1964年到1986年,蓝文涛20多年的时光在边疆和山区度过,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核事业。回首往事,他无怨无悔,“国家需要”被他挂在嘴边,是他心甘情愿忘我付出的理由。

时过境迁,变化翻天覆地。蓝文涛后来重访过江西工作地,深情回忆在那里的岁月。至于新疆,由于路途遥远,他没有回去看过。听说,一些和他并肩战斗的技术人员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今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我国为健在的老一辈核工业人颁发纪念章。患有眼疾的蓝文涛看不清,拿出放大镜观看纪念章上的“蘑菇云”图案,一一阅读小册上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与核讹诈,党中央决定发展我国自己的原子弹事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老一辈核工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核科核工业体系,自主攻克尖端核科学技术,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历史的巨响震惊了世界,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蓝文涛逐字逐句地看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内心澎湃不已,“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今年,也是蓝文涛从事核事业的60周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