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浦江   正文

金华日报丨共富市集做大做强浦江共富朋友圈

2024-12-25 11:20:06

来源: 无

作者: 叶赛丽 通讯员 陈好 楼汤灿 柳俊伊 严刚刚 张琳

共富市集不仅是各类特色产品的展示舞台,更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今年以来,浦江县结合各类文旅活动、节假日等举办共富市集100余场,香榧、南瓜、状元面、菜籽油……特色农产品在这里走向广阔市场。创客们作为新兴力量,凭借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手艺和乡土特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共富市集、特色产品、乡村创客以及相关产业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勾勒出一幅浦江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乡村走向共富的美好画卷。

品牌崛起  前吴乡的华丽转身

“县里、市里的共富市集我们都参加,场地允许的话,‘吴溪九品’对应的村都派人参加。如果只有一个摊位,我们就在边上拉一个易拉宝,展示我们的产品。”前吴乡宣传委员芮伟成介绍,共富市集搭建起产品展销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销售员”现场登记顾客的联系方式和采购数量,并将采购需求反馈至村里的模式,助力全乡农产品销售。

前吴乡位于浦江县西南部,90%的区域位于通济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二、三产业发展受限。乡里农产品种类繁多,涌现了状元面、菜籽油、九头芥等特色产品。由于村民单打独斗,农产品种植结构不合理、销售渠道不畅、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近年来,前吴乡全面梳理当地闲置土地,立足实际和资源禀赋,大力探索发展各村特色农业产业,以“集体运营+干部经营+村民共营”三营模式发展集体种植产业。

前吴乡创新成立供销办公室,全过程优化土特产的宣传、推广、销售,在原有的毛家村状元面、民生村菜籽油、拉飞南瓜等明星产品的基础上,集中打造吴莱山黄金芽、梅干菜、吴溪大米、桃源村红糖、生态鱼、无花果,“一村一品”产业布局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从“花开几枝”到“百花齐放”。与此同时,前吴乡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发动民间群众参与,提炼出通俗易懂的“吴溪九品”品牌和口号。

“以前农户散卖,产品质量不稳定、价格不统一,名气打不出去,现在打造了‘吴溪九品’,产品质量上升,名气也打响了,别人想要买些产品就会想到我们,线下市集已供不应求。”芮伟成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前吴乡积极参加各类共富市集和农产品推介会,除了具有季节限制的产品,“吴溪九品”每一样都会摆放样品,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曝光度,推动农产品销量增长。

通过“吴溪九品”品牌的打造与市场推广,前吴乡的农业产业实现新的飞跃,在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下农产品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品牌影响力的扩大也使得产品的市场价格更加合理稳定,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创客驱动  新光村的活力绽放

共富市集在带动就业增收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市集摊位成本低,适合大学毕业生、农创客等群体就业创业,他们通过市集的平台,展现自我,链接顾客,将自家的农产品、手工艺品推向市场,实现增收。

今年5月,在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一场以农创客为主角的共富市集热闹开市。市集上,农创客们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有新鲜的有机农产品、独特的手工艺品以及创新的农业产品。活动现场,来自本地和周边地区的青年创客音乐人演唱原创乡村音乐,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新光村有260多年历史,曾是典型的水晶加工村,后借助“五水共治”契机,新光村进行水晶行业整治,凭借自身古建筑、乡村环境等资源特色,引入了青年创客,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2015年,陈青松及其团队入驻新光村,开始打造“廿玖间里”青创基地,吸引众多创客入驻新光村。“廿玖间里”创客基地建成之后,凭借历史悠久的古宅和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游客逐渐增多,2016年游客达到了80多万人次,2022年,游客接待突破百万人次。

“市集作为一个展销平台,对产品品牌的推广和销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我们今年参加了40多场共富市集,带动直接收入约50万元。”浦江梨膏糖技艺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清标是各类共富市集的常客,曾因销售渠道有限而陷入经营困难,为寻求销量的突破,他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到新光村,通过“廿玖间里”创客市集这个平台,他的梨膏糖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特产,创新研制的梨膏棒棒糖更是大受欢迎,还在义乌、东阳等地开出了连锁店。

目前,新光村共有创客40余人,商铺50余家,民宿农家乐38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2万元增长到现在200多万元。“什么样的人在,决定什么样的人来。”陈青松说,自己要做的是不断地办活动,引进新项目,吸引更多人来新光村。这几年“廿玖间里”基地每年组织活动100余场,每个周末都会举办活动,音乐会、房车年会……已经成为不少人周末必去打卡之地。

产业联动  杭坪镇的稳健前行

今年上半年,浦江县杭坪镇与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携手在金华世贸城市广场举办“非遗正青春 芍药绽婺情”共富市集,展销山区自产的鲜切花、香榧等土特产,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

共富市集为共富工坊的产品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渠道,共富工坊则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共富市集丰富产品的重要来源之一。2022年10月,杭坪镇组织中村、芦峰村、曹源村、大塘村等4个村投资入股,薛家村、乌浆村、石宅村、寺坪村等4个村流转土地,与浙江舞花者园艺有限公司合作打造“舞花者”共富工坊。共富工坊运用“三分六统”模式,由村集体进行分户管理、采收、结算,引入园艺公司实行统一品种、育苗、移栽、药肥、品牌、销售,构建起村企民利益联结共同体。

共富工坊统购统销如同一颗“定心丸”,大幅降低花农以往面临的种植风险,帮助村民在村里安心就业,同时延长合作链条,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从事花卉相关工作。在花期,村民打包一天鲜切花可获利140元,工坊分品种按每枝2—5元统一采购,花农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景,呈现出显著的富民效益。

香榧产业是杭坪镇另一张特色产业名片。程家村、壶源村、曹源村等3个村依托香榧资源优势,以资金、资产等方式投资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村集体品牌“品缘香”香榧,建设了“品缘香”共富工坊,实现香榧技术资源共享,提高了香榧的产量和成品质量,同时在浦江县城区开设“程家香榧”营业店,解决散户香榧销售难题。

在这一发展模式下,村民负责自家香榧的日常管理和采摘工作,共富工坊则负责将统一收购的香榧青果晾晒、发酵以及炒制等加工处理工作,随后用统一的品牌“品缘香”进行包装,运送至开设在城区的香榧专营店进行销售。同时,村集体还积极参加共富市集、农博会等展销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媒体和平台,全方位拓展香榧的销售渠道,形成产、贮、销一条龙的良性发展产业链。共富工坊的建立为香榧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村民们告别了过去技术缺乏、加工复杂、销路不畅的困境,极大激发了他们从事香榧产业的积极性,收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每年香榧收获的季节,共富工坊都会吸纳劳动力30多人,集中开展晾晒、剥青果等工作,成为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新途径。

杭坪镇共富工坊与共富市集紧密联动、相互促进,根据季节变化,上半年主推鲜切花产品,下半年主推香榧、花球、花苞等产品,为当地特色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优质的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共富市集作为纽带,连接着产品与市场、创客与机遇、产业与未来,是乡村活力的催化剂。在这里,可以看见从田间地头、山林枝头直接来到市民面前的农产品有了统一的品牌和质量标准,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可以看见带着创意和梦想扎根乡村的年轻人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创业梦想,还将游客和消费者的目光吸引到乡村,成为乡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新纽带;还可以看见共富工坊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的经营模式,既保障了村民的切身利益,又发挥了企业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富市集已然成为乡村发展蝶变的生动缩影与有力见证。

精彩链接



夜游上河村带你打卡不一样的集市


为更好满足游客夜间需求,打造多元文化消费新场景,今年8月,浦江县大畈乡“不夜上河·梦幻水灯市集”活动在上河文化礼堂精彩启幕,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交织呈现的夏夜梦幻盛宴。

汉服爱好者们在美陈打卡点身着华美汉服亮相,开启一场汉服巡游,大家跟着优美的节奏行古礼、轻歌曼舞,展现汉服的古雅与汉文化的风姿,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非遗文创产品展览集市上,红纸剪、刻而成的生肖动物让游客们爱不释手,潘周家村传承600多年历史的一根面制作工艺表演让游客们拍手叫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网红鱼鳞坝上多彩灯光秀点亮整个上河夜色,乐队演出、浦江乱弹、非遗道情等节目轮番上演,让现场观众在古韵与新潮之间来回横跳。腾飞水龙秀和非遗打铁花将活动现场推向高潮,现场气氛不断升温,焰火和灯光打造绚丽的感官体验,让人目不转睛,应接不暇。

现场还有一根面、烧烤、糖画、非遗刺绣、剪纸、网红鱼灯、星空撞奶等全品类的市集摊位,让游客一站式品美食、赏街景、逛好物,度过一个愉快的夏日夜晚。

今年以来,上河村大力打造旅游特色集市,推出美食、体验、文娱等多元素多形式的夜间消费活动,点亮“夜经济”,多措并举促进农旅文体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上河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告诉记者,随着游客不断增多,上河村也将继续丰富游客观光内容,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推动“夜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最传统”与“最世界”的融合

江南第一家这场市集“Amazing”


“Amazing!”

今年4月,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中国家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修班的三十位外国友人走进浦江县郑宅镇“麟溪集”小镇青年市集,近距离感受江南第一家孝义文化和非遗魅力,并为之连连发出赞叹。

沉浸式感受孝义文化的力量与涵义

推开江南第一家的时光大门,这里大儒宋濂执教、耕读家风传世,赓续孝义文脉;代代崇学尚读、人人笃学尚行,引领风气之先;创办东明书院、实现全民共读,迈向共富之境。

为了保护好这笔独特的文化财富,郑宅镇“麟溪集”小镇青年市集在江南春日里隆重启幕,郑宅镇期待通过市集将孝义文化、传统非遗、现代小镇生活三者链接起来,将其打造成为郑宅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创作者能够在市集上多元化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意,游客行人能够在市集上沉浸式感受孝义文化的力量和涵义。

寻找孝义文化新的传播方式

走向世界,是郑宅镇传承孝义文化更具宽度与纵深的方式。通过举办韩国郑氏宗亲祭祖典礼、邀请中外学子共话耕读传家等方式,郑宅镇不断创新孝义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展示江南第一家的文化自信。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远道而来的韩国郑氏宗亲相约郑义门参加集体祭祖仪式,缅怀郑氏义门的两位同居始祖郑绮、郑缊。传统而庄重的祭祖仪式,让孝义文化有了真实而深刻的表达。郑宅镇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中韩宗亲沟通,建立中韩孝义文化常态化交流机制,努力实现高效便捷的商贸合作、交易流通。

与此同时,郑宅镇创新线上线下互动和传播的形式,让孝义文化在“云端”绽放,走进更广阔的群众视野。郑宅镇邀请外国留学生参加“麟溪集”家规家训诵读活动,在白麟溪畔共同探讨耕读传家的起源和发展,吟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经典诗句,增强孝义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让江南第一家走上世界舞台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互鉴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也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郑宅镇以“麟溪集”小镇青年市集为平台,着重突出“四大亮点”,创意多元:汇聚文学创作、手工艺品、戏曲演出、非遗美食等多个领域,让参与者能够一窥不同领域的文化魅力;网红打卡:打造老戏台等多个网红打卡点,不断做大做强“吾家有戏”等品牌活动,让江南第一家焕然新生;主题活动:定于每月第一周周六举办市集,每期都会设计不同的主题,让市集成为一个充满创意和惊喜的文化盛宴;文化讲座:不定期举办养生保健、书法绘画等讲座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也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有更多“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机会。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郑宅镇努力让最传统的文化和最世界的代表实现汇总融合,不断自我更新,不断努力前行,让属于江南第一家的孝义文化持续流动生长,与郑宅这座城镇共同成长。


点亮 “夜经济” 振兴有活力


浓浓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年来,浦江县郑宅镇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协同机制,开设了麟溪夜市、青年市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新引擎。今年,郑宅镇在万洋园区开设的众兴夜市热闹开市,成为了附近群众“夜游、夜宴、夜购、夜娱”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万洋众创城的众兴夜市,冒油的烤串、焦香的鸡架、喷香的羊肉……无数美食香气弥漫,令人垂涎欲滴。眼前这位专注烤饼的人叫李光辉,他的摊位可是众兴夜市的人气王,每天差不多能卖一两百个。“主要是做梅干菜烧饼,还有葱油烧饼,白糖的烧饼也好卖。”

李光辉说,自己是附近岩头镇和丰村人,以前他和妻子都在厂里上班,之前去外面玩,向师傅学了烤饼手艺,就萌发了在老家尝试出摊的想法。“这里离我家很近,出摊也很方便,让我们夫妻俩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开市一个月,李光辉的烧饼因为价格实惠,味道鲜美,受到食客青睐。“生意还不错,夜市人也很多,做生意比以前厂里上班要好很多。”

如果说李光辉的摊位是人气最旺的,那么云南人韦国真的摊位则是品种最全的。炸土豆、炸豆腐、米粉、牛肉面、快餐,在这里都能吃到。“土豆卖得最好,其他的品种都还可以,我们是按照云南、贵川那边的口味,现在每天收入能做到两三千元。”

众兴夜市是郑宅镇和黄宅镇联合新办的一个共富夜市,位于万洋园区内,北面属于郑宅镇三郑村地块,南面属于黄宅镇六联村地块。今年,两镇合作开办的众兴夜市通过跨村联营,为附近万洋、三郑、恒固三大园区的群众提供了一个集“吃、喝、玩、娱、购”于一体的集市。夜市现场划分水果区、烧烤区、小吃区、自产自销区等,营造多彩的“夜经济”氛围。同时也为辖区所在的三郑村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众兴夜市的开办,给我们村带来了好效益,这边业态更丰富了,购物、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也吸引了更多人流,对村里的房屋出租等都带来了很好的效益。”郑宅镇三郑村党支部书记郑战峰说道。

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众兴夜市不仅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还为附近村庄提供共富共建窗口,推动郑宅经济发展。“在众兴夜市里我们还划分了自产自销区域,周边村民可以拿自己种的农产品到这边来卖,增加他们的收入。经过一个月的运营,人流和效益都还可以。我们预计一年能够带给郑宅和黄宅两个镇增加100万以上的收入。”郑宅镇副镇长张君敏介绍。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