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正文

屏幕内外“双面”横店 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2025-01-12 10:43:0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汪蕾 实习生 黄韫彦/文 张辉/摄

屏幕里,正在直播的是女演员胡冬晴。在拥有35万粉丝的抖音号上,她穿着一身精致的古装行头,聊的是无数“横漂”的片场日常,1205人是她的实时观众——“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我是演员胡冬晴。”“大戏小戏、横屏竖屏,有戏我都接,现在横店的戏很多,几乎每天都在戏上……”



这是1月7日,横店春秋·唐园拍摄基地竖屏短剧《镇北王》片场的一幕。屏幕外,是真实的横店片场,一名男演员举着手机直播,镜头对准该剧女主角胡冬晴。


过去一年,一个个带着“横店群演”前缀的自媒体人拍摄的“横店群演生活录”出现在社交平台,通过演员的镜头揭秘这个造梦之地。在资本、明星和各种“励志故事”的多元烘托中,横店始终给人以“神秘感”。距离2025年的新春还有不到20天,记者走进横店片场,探秘屏幕内外的“双面”横店。


成为自己的“C位”主角


恰逢腊八,新一轮冷空气侵袭,位于山区的春秋·唐园气温骤降,清晨气温降至冰点,中午气温也未能突破个位数。凛冽的风与片场的热,强烈刺激着人的感官。正在候场的演员们身披长款羽绒服仍不停跺脚搓手,而镜头里仙气飘飘的女演员却悠闲地摇着扇子。


作为横店影视城首个纯拍摄基地,春秋·唐园是横店乃至全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之一,热播剧《诛仙·青云志》《锦绣未央》《择天记》等都在此地取景。当天,春秋·唐园有23个大小剧组正在同时开工。串场之下,让人不得不感叹,短剧人更懂流量,当很多影视剧还在“严丝合缝”防路透时,短剧剧组已经主动开始全过程“剧透”。



如今在横店,“横漂”不仅能接戏,还能拍短视频,从剧组镜头中的“背景板”到自己故事的“C位”主角。短剧《镇北王》女一号胡冬晴就是剧透者之一。在去年8月的首届全国微短剧人物大典上,胡冬晴获2024年度魅力女演员提名奖。“横漂”多年的她,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凭借短剧“女帝”标签与抖音直播火出圈,也第一次获得业界认可。


“我拍戏快10年了,以前拍横屏剧,拍竖屏一年,慢慢能接到女一号了。”胡冬晴坦言,短剧给她带来了很多机会。接拍短剧后,胡冬晴与一同“横漂”的演员朋友一起开了一个实名认证的抖音号,在片场直播拍戏日常,候场时与粉丝互动。从无人问津到累积了百万点赞,镜头见证了胡冬晴的成长——直播里,观众看到演员的辛苦与磨砺;短剧中,粉丝更爱追角色与剧情的千变万化。“短剧时代,更多演员可以在不同领域努力发光。”胡冬晴的直播搭档说,直播中要尽可能展现真实。“冬晴算是剧圈‘劳模’了,虽然年轻,但参演作品已超百部。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了。”



与《镇北王》一街之隔,网剧《桃花赋》正在拍摄。跟组演员蔺清龙刚“漂”到横店两个月,这个00后四川小伙就是被直播吸引而来的。蔺清龙算是半个科班生,在学校里学的是话剧表演,毕业后先是成了“北漂”。“对没有资源的新演员而言,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机会不多,小镇横店更友好。”


在抖音上刷了一段时间“横店群演生活录”后,蔺清龙收拾好行囊一路南下,到横店的第二天就接到了活。“横店给予演员一个巨大的平台,怎么演、怎么火还要看自己。”他说,来横店两个月,自己已经参演了20多部戏。“虽然大多角色都是打酱油,但这么短的时间,换作在其他地方肯定拍不了这么多戏。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我成为主角的那一天。”


严审过后“竖店”更精彩


去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同时对微短剧实施精品化、内容化倡导,监管霸总、婆媳矛盾等题材类型。国家队进场,监管在加强,用户能看到更多高质量剧集,有助行业生态良性发展。但对部分微短剧创作者而言,也是一场冲击。同年5月,在探访横店时,多名横店短剧从业者向记者表达了一种观点,“这对横店是利好,横店深厚的影视家底开始发挥更大动能”。


时隔半年再访横店,预言成真。从景区到短剧基地,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是最早一批进入短剧赛道,并为微短剧创作提供服务的横店专业片场之一。当天,有11个剧组在此拍摄。中午时分,基地日常开放的西门已不足以满足剧组车辆进出需求,东门随即开放。



“去年全年,仅我们基地就接待了884个以古装短剧为主的剧组。”华夏文化园的业务负责人申屠航介绍,从去年11月起,古装短剧进入拍摄高峰期,园区每天接待剧组基本保持在9个以上,上月31日更是达到了单日接待16个剧组的峰值。“竖屏短剧,特别是古装竖屏精品短剧在横店的发展势头大好。”


在微短剧行业面临洗牌的特殊时期,多家立足横店的微短剧承制公司迎来3.0版的升级发展。土生土长于横店的德玉影视成立一年多就凭借爆款率超85%一战成名,作为承制方代表在全国首届短剧高峰论坛发言;瑞毅影视则在去年末从某短剧平台一口气接下20部古装精品短剧的订单,预计春节期间投放七八部……


2021年,华夏文化园接到了景区转型的任务。2023年6月,景区与横店一名资深影视美术设计师合作,对景区内十几处区域进行了场景提升。“短剧大多以竖屏为主,以人物特写为主要镜头去捕捉,取景要求不高。我们的场地打造理念是用大剧组的场景构思给小剧组拍,让短剧的质感更上一层楼。”申屠航说,为防止场景重复,华夏文化园会不定期根据剧组需求对使用过多的场景进行更改,还有仓库管理组、道具组、美术组定期修复场景。如今,华夏文化园还在打造现代剧场景。



申屠航发现,短剧诞生的3年多时间里,来拍摄的短剧团队阵仗越来越大。最开始还是三五个人拿着单反进来,后来是每天一堆灯光器材往园子里拉,如今日均成本动辄上千元的吊机、真马配置也不少见,剧组人数五六十人成为标配,短剧配套越来越接近大剧组


“横店的影视基因,正在为短剧精品化赋能。”竖屏短剧《公主我要亲手给你穿上囚衣》的制片人崔永伟刚从央视年代大戏《张謇》剧组“下戏”,就无缝衔接到这部拍摄为期9天的微短剧中。全组70人的配置在微短剧领域算是“高配”,每天拍摄12小时,节奏快,要求演职人员进入状态也更快。“从目前全国短剧拍摄基地情况来看,横店的优势与特色明显,是全国唯一能够实现全周期、全链条一条龙服务的拍摄基地。”


事实上,为配合微短剧拍摄需求,横店仍在不断完善基地建设。以华夏文化园为例,园区内不仅有古装景,还将两栋面积1000平方米的大楼改造成现代场景拍摄实景基地,有医院、警察局、办公室等不同场景,满足“长短皆宜、古今结合”的拍摄需要。


“短剧拍精品,华夏出爆款。”申屠航说,目前他们还在打造“零距离、真探班”短剧探班游项目。这场成功转型也让华夏文化园迎来流量与含金量的双丰收。

年轻人就要来横店追梦

横店变“竖店”,这个说法在横店“土著”看来多少有些外行。据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数据,2024年横店累计接待剧组520个,较上年度增长明显,增幅超6%。而据最新出炉的2024年第三季度横店指数,影视人才规模指数与作品规模显著上涨。


“从影视复苏前常驻‘横漂’保持在6000—8000人,到如今常驻者超万人,人数是最好的说明。”横店演员公会相关负责人说,“横漂”人数是影视行业的晴雨表。记者了解到,影响这个数字的最大变量并非短剧,“从带动来看,100部微短剧可能抵不过一部大剧”。



1月7日下午,记者一行跟随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横店影视剧组服务有限公司年终慰问送温暖的行程,走访了《唐朝诡事录之长安》《雨霖铃》等剧组。前一剧组正在棚内拍一场重头雨戏,在寒冬不到10℃的环境下,7名演员依然面临挑战,整场戏拍得很辛苦。“雨来!”随着导演一声令下,倾盆大雨泼洒在演员身上,导演紧盯着监视器,不断调整细节。而这场让演员“泡”了三天的戏,最终在成片中亮相仅有2分多钟。“今天是开拍的第76天,整部剧预计拍摄5个月,3月能拍完,整个剧组都要在横店过年了。”该剧制片主任吕剑说,2006年起,自己基本每年都要来横店拍一部戏,去年更是拍了两部,全年仅10多天不在横店。“对演员来说,横店就是家。”


在位于春秋·唐园长乐街的古装剧《雨霖铃》片场,跨越一扇门,就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北宋市井。00后跟组演员徐志泽与王秀文正在候场,他们进组已经一个多月。


“每天早上6时到化妆间,8时多开拍,晚上八九时收工。”王秀文说,跟组演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我已经演了第三个角色了,之前还演过丫鬟、百姓,主要就是在人群中当‘显眼包’,能够带动群演情绪快速入戏。”


从专业院校毕业刚半年的王秀文,在来到横店后,跟着群演上了实践的一堂课。“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王秀文说,拍戏时她发现,好多群演也是有戏在身上的,大家都很认真,有时还会给自己找戏。“哪怕只有一秒的镜头,他们都在拼尽全力表演,值得敬佩。”


《雨霖铃》是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徐志泽参演的第一部戏。当天,他在剧中饰演的是门派弟子,平时也会客串其他角色。他说,自己很早就知道横店,但真正来到这里还是被横店的场景之丰富、规模之宏大、产业之完善所震撼。“横店对每一个热爱影视的人来说,都是造梦、圆梦的殿堂。”徐志泽说,年轻人就要来横店追梦。“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漂’在横店、定在横店,希望能从这里出发,尝试塑造更多不同的角色。”



同样希望扎在横店的还有00后演员董洁,她说越来越多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将横店当作梦想起航的第一站。刚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她,大三时开始接触微短剧,来横店前已在成都、西安等地接拍过20多部微短剧。


“毕业后,我来了横店四次,不仅能在微短剧中做女主角,还能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露脸。”董洁说,与其他城市相比,整个横店就像一个巨大的片场,每一个为梦想而来的影视人都是横店影视大戏中的路人甲。“2025年,希望自己有角色能够被观众记住、认可。”


在横店每个角落都有戏


华夏文化园的御花园里,正在拍摄竖屏短剧《农女巧入帝王心》。“横漂”10年的山东汉子邢书儒正在候场,他身穿太监戏服,身边摊着一本日语书,口中念念有词正在自学。“英语、法语我也学一点,拍年代戏时用得上。”他说,虽然每次出演的角色很小,但自己依然保持着10年前的初心。“演好每个角色,对得起每一部戏。”


在横店每个地方都有戏,是暮冬时节穿梭于横店片场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受。不只是人,也不只是在戏里,哪怕一匹马、一只狗,多少都带着点戏在身上。



在《镇北王》剧组候场的就有三名特殊的“演员”——3匹骏马。来自广西的驯马师小开说,他们公司一共有100多匹马,最近基本所有马都在戏里,有时还供不应求。他骑的这匹浅金色鬃毛的马皮毛被梳得油光发亮,刚参演了《太平年》《清明上河图》等剧。“这匹马戏龄已有八九年,参演过上千部剧。”作为驯马师兼特技演员的小开来横店8年多,如今能拿到每月7000元的底薪,有特技戏时还能再加工资。



身穿棕色西装的瘦高男子从车牌为夏A88888的迈巴赫上下来,红毯两侧8名保镖整齐鞠躬喊道:“太子爷……”这是当天中午,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横交所(横店集团影视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办公大楼前的一幕,“太子爷”是短剧《你好,未婚妻》的男主角。这座大楼因玻璃材质的外观,成为微短剧剧组最热衷的拍摄场地之一。


一名横店剧服公司协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很多热播微短剧中,这座大楼曾以婚姻登记处、新闻发布会现场、机场候机大厅等各种方式出镜,经常能看到迈巴赫、劳斯莱斯等豪车出没……


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设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当年,东阳市就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创全国影视产业扶持政策之先河。20多年间,围绕企业集聚、人才集聚等核心要素,当地相继出台了30余个影视产业扶持政策,打造全国最优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随之而来,集聚效应让横店成为全国头部影视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



1999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刊登长篇报道,介绍浙江小镇横店,把那里落成不久的影视基地称为“中国好莱坞”(Chinawood)。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人类学教授顾尤勤,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造访过横店。这座当时落后闭塞的小镇四面环山,没有铁路、港口、机场,也缺乏自然资源。当地歌谣唱道:“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他那时无法想象,横店将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去年9月,杭温高铁开通,横店正式迈入高铁时代;5天前,横店—北京南始发列车首发,“横店—杭州西—香港西”实现同站换乘,影视人来往横店多了新方式。


一晃快30年过去了,横店早已不以“好莱坞”自誉,打造“全球最强影视拍摄基地”成为横店的小目标。中国影视人从不安于复刻成功,而是凭借自身的闯与拼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横店这个名字也因此受到世界关注:2024年,包括意大利广播公司、瑞士广播电视台、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读卖新闻》与《和华》杂志在内的数十家海外媒体深入横店展开专访。他们关注电影也探秘微短剧的新赛道,他们追星也看见“横漂”路人甲,真实的横店被投映在世界银幕中。


春之将近,横店片场依然火热,6日当天迎来2025年首个开机潮,《少年歌行之风花雪月》《女帝》《大乾霜晚意》《锦音如玉》等6个剧组在横店影视城同日开机。据了解,目前横店共有包括《佳偶天成》《雨霖铃》《南部档案》《白日提灯》《唐砖2云归喜事》《云襄传之将进酒》《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等45个在拍剧组及40余个筹备剧组,包括影视工匠、“横漂”演员、剧组工作人员等超3万名影视从业者活跃在横店片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