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乡约   正文

农民获利居民获益政府获赞 “供富大篷车”拓宽共富路

2025-01-20 11:51:59

来源: 无

作者: 卢奕仿

1月6日中午,在海拔400多米的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供富大篷车”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加紧施工,有序推进生产管理用房建设。该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原本是一个稻蛙生态养殖基地,因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经验闲置了一段时间,现由“供富大篷车”项目方托管,在盘活该基地的同时,开展果蔬试种,对周边村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之后还将拓展农业研学功能,给山区引流增收。

“‘供富大篷车’不只是一辆车,它架起了产销之间的桥梁,载着偏远山区群众驶上共同富裕的快车道。”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王建国说。近年来,我市在全域开展“供富大篷车”项目,以“供销跑村”形式深入乡村,着力破解偏远山区群众“买难、卖难、致富难”问题,彰显着新时代供销社“扁担”精神。

“供富大篷车”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覆盖119个乡镇、1303个行政村;打造婺城南部山区“供富大逢车”示范片区,短短五个月收购、销售果蔬近40万公斤;建立共富产业中心,打造150亩糯米种植基地、100亩板栗基地、100亩箬叶种植基地;创新打造“金农好好”邻礼供销社区店、高山蔬菜直供点……从最初的“应收尽收”到现在的“以销定产”,再到推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时代供销人带着为农服务的初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共富路。

聚力流通 服务惠民

箬阳乡周坞村是婺城区最偏远的山区村之一,距离城区50余公里。勤劳的村民喜欢自己种点果蔬,因为量少,运到城里卖不方便也不划算,一直以来很多果蔬只能烂在地里。“供富大篷车”带来了改变。“现在上午收购的山里美味,晚上就跑到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了。光这两个月就多了1000多元的收入。”村民戴章兴高兴地说。

供销社因流通而存在,因流通而被群众熟知。“供富大篷车”项目开展以来,有效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截至目前,全市54辆车投入运营,设立收购点101个,服务范围覆盖119个乡镇、1303个行政村,销售农产品3527万元;夯实日消品下乡服务,消费品下乡金额超过45万元;组织送种子物资下乡,各类种子、农药化肥物资11000余斤,惠及农户403户;开展“供富大篷车”移动服务站活动,将医疗咨询、农技指导等贴心服务直接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惠及群众1000人次。

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海岛县、在农村农民。为了更好地服务偏远山区群众,去年4月,婺城南部山区沙畈、莘畈、塔石、箬阳4个乡镇下辖54个行政村,每个村都设置了一名“供富专员”。“他们都是地道村里人,帮助我们实现生产、管理、销售、反馈的终端闭环。”市供销社“供富大篷车”项目合作方蒋云飚介绍,“供富专员”的定位是能简单指导前端生产的技术员、农产品品质把控的管理员、统计“供”“销”两端需求的信息员,以及规模化生产以销定产的引导员。为了提升“供富专员”的综合能力,相关部门还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培训。

在“供富专员”的助力下,“供富大篷车”的收购量大幅增长,原本制定的常态化运行路线、时间、频次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怎么办?资源整合、渠道共享。

市供销社与市烟草专卖公司、市邮政公司,以及“货拉拉”等物流公司达成合作,提高“供富大篷车”的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此外,组建供销、邮政、烟草“三驾马车”,利用烟草专卖店、邮政网点的分布优势,设立“供富大篷车”乡村收购点和城乡销售网点,打造集收购、消费和销售于一体的“供富驿站”,不仅丰富了“供富大篷车”项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还推动了项目的升级和拓展,形成更强大的“供富大篷车”服务体系。

此外,为降低农产品在初始流通阶段的损耗,确保整个流通链条中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市供销社积极建立分拣配送中心及农产品中转冷库网络,涵盖1座核心分拣配送中心与3处关键农产品中转冷库,优化山区村收购的箬叶、土豆、地瓜、鲜玉米、梅干菜等农产品流通,有效延长其市场供应周期,促进果蔬与肉类产品的顺畅上行。

聚力源头 增产提质

“供富大篷车”的可持续发展,“产”是根本。

过去应收尽收,收上来的农产品存在品相欠佳、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很难卖出好价钱,有时候,市场有需求,产量却跟不上。市供销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场需求,通过发放种子种苗、提供技术服务、打造示范基地、规范生产标准、培育品牌等方式,引导、指导农业生产,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

——逐步构建生产体系

近日,“供富大篷车”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西瓜苗移栽结束。阳光透过大棚洒在嫩绿的苗上,生机勃勃。“婺城南部山区现有闲置大棚约180亩,如果高山西瓜卖得好,有钱赚,村民们自然会跟着种,就可以将这些闲置大棚重新利用起来。”蒋云飚说。基地不远处,“供富专员”戴土财正在发放蔬菜种子:徐小珠家一包细叶九头芥,胡志环家一包细叶九头芥、二两杂交苏州青……2024年以来,“供富大篷车”项目已下发玉米、九头芥、苏州青等蔬菜种子105公斤,并多次组织农技专家随车下乡,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一方面,市供销社支持各县(市、区)供销社与当地为农服务龙头企业合作,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供富大篷车”示范基地。另一方面,依托各县(市、区)产业农合联,结合当地农特产品和特色小吃,在生产环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业一联”产业模式。

去年7月,婺城区箬叶产业农合联成立。依托“供富大篷车”项目,升级完善箬叶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业一联”产业模式,依托山区乡镇共富工坊,农民在当地就业,构建作物生产稳定、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累计采收粽叶300余吨,销售粽子5万份,为当地170户农户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供富大篷车”与共富工坊深度合作,以多元化的方式为农产品提供附加值,在婺城区沙畈乡共富工坊培育农特产品牌、粽子加工及粽叶产业项目,建立共富产业中心,打造150亩糯米种植基地、100亩板栗基地,将荒废土地整理改造成100亩箬叶种植基地。从零散收购千家万户小散蔬菜的传统模式,向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运营模式转变。

——逐步构建品控体系

农产品监管不容忽视。在农批市场对收购农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测,确保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同时,针对农资供应、农产品回收以及生活用品下乡,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农产品质量追溯等,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非标产品的标准化转型。挖掘婺城区南部山区塔石乡腌菜、沙畈乡千层糕、丝瓜糕、牛蒡糕、莘畈乡灰汁糕等纯天然农副产品,通过指导标准化加工,调整糖分口味,扩大消费群体,转化符合市场标准的优质产品,将初级农产品赋能,引导非标农产品向标品转变,扩大销售半径,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

品牌塑造。结合区域公用品牌“金农好好”赋能,通过“八婺共富·百镇优选”项目,完成农产品实行品质分级,培育农产品“土特产”品牌。通过采用统一LOGO标识、统一外观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运营推广“四个统一”策略,提升农产品品质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打造金华市“供富大篷车”乡野特产、新鲜蔬果、特色美食等农产品品牌形象。

聚力销售 助农增收

以销定产,“销”是关键,而这恰恰是供销社的强项。

去年11月,婺城区塔石乡塔石村村民叶双仙带着她的木杵和石臼搭乘“供富大篷车”来到浙江省农博会。“我们塔石的麻糍香甜软糯,现打的口感更好。”想到能把家乡美食卖到全国各地,叶双仙越打越有劲,前来购买的顾客在她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

除了开着“供富大篷车”走出去推广销售,市供销社还借助政府部门与基层服务资源的力量,大力推进农产品在本地市场的推广与销售。过去一年,成功举办了35场“供富大篷车”高山蔬菜展示展销活动,达成农产品销售超过50万元。

与此同时,市供销社从市场批零、企业配送、门店直供、社区团购多层面布局,不断织密销售网络。

市场批零。立足市供销社全资三大市场和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结合批零经营业态。金华农批市场、金华水果批发市场分别设立高山农产品直销点1个、“金农好好”邻礼供销社区店、机关企事业食堂“供富大篷车”高山农产品直销点等10个,有效推动了山区农产品的销售,并以其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以销定产的良性循环。其中,金华农批市场常设高山蔬菜直销点,专门销售供富大篷车收购的高山蔬菜及农副产品,最高日营业额达8000元。

企业配送。利用金华市配送行业协会的优势,与浙农茂阳等配送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针对“供富大篷车”项目批量收购的农产品,参照市场批发价格进行合理定价,以此构建完整的销售体系闭环。

门店直供。通过“供富大篷车”打造“金农好好”高山蔬菜直供品牌,对使用“供富大篷车”高山蔬菜的金华优质餐饮企业授牌“供富大篷车”高山蔬菜直供点。

社区团购。通过联合“金农好好”、浙鲜达、安润美等社区团购平台深度参与山区农产品订单预约,团购订单截止后第一时间反馈到各供富专员,由其组织收购,最终实现农产品源头直达,也为山区群众增加了收入。金奥社区党支部书记叶萍说,高山萝卜、高山番茄这些高山蔬菜,是“喝”着山泉水长大的,无公害蔬菜口感好,深受社区居民青睐。“供富大篷车”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社区,真正实现了“农民获利、居民获益、政府获赞”。

聚力联动 开拓创新

力量生于团结,成绩源自实干。

为持续探索建立“供富大篷车”运营的体制机制,市供销社联手婺城区供销社于去年7月合力打造婺城南部山区“供富大逢车”示范片区。短短5个月时间,“供富大篷车”共收购、销售该片区冬笋3.2万公斤,南瓜、萝卜、番薯等果蔬超35万公斤,依托共富工坊加工粽子、麻糍、小笼包等7000多包(盒),为农民增加收益270多万元,受益农户1300多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我市既有义乌、东阳、永康等经济强市,也有武义、磐安两个山区县。助农惠农,各有妙招。

精准帮扶。武义县供销社发动1051户小农户(低收入农户186户),通过精心组织农户轮作,补贴农户生姜、玉米、西瓜、小番薯、水果莲等种苗40.37万株,覆盖种植面积909亩,积极鼓励并引导农户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助力农户增收。磐安县供销社增设大篷车参与中药材优质优价体系及全域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浙贝母储运服务84次,储运、烘干浙贝母177.99吨。

深化扩面。兰溪市供销社依托市属全资企业——兰溪市农产品展示销售有限公司开展共富大篷车工作,日常进行日用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收购等助农活动,收购山区村甜桔柚、椪柑、黄花菜、番薯粉丝、土蜂蜜等数十个品类的农产品。永康市供销社以全资社有企业华联配货为主体,采取“商超+服务车”的模式,以“供富大篷车”专车为运输链,夯实日用消费品下乡服务基础,常态化开展日用品下乡服务。浦江县供销社通过“供富大篷车”助力浦江葡萄销售,由农副产品公司与当地葡萄种植龙头企业合作,通过京东交易平台“1元起拍”浦江葡萄采摘权,以创新的交易方式和营销手段打开本地农产品销路。

源头谋富。义乌市供销社依托共富大棚建设,与“供富大篷车”项目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推进农产品高效进城。2024年,上溪镇五塘村“共富大棚示范区”亩均收益增长3000元以上。东阳市供销社充分发挥2024年新落成虎鹿香榧加工中心的产业链优势,积极拓展收购网络,直接上门收购香榧青果超80万斤。组织召开青李产业行情分析会,与青李果品加工厂对接,帮助销售青李260万斤,完成香榧、青李等大单品产业链增收近620万元。

“我们一直在行动中践行着‘扁担精神’,虽然‘扁担’的模样一直在变,但‘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王建国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下一步,市供销社将以“供富大篷车”提质扩面三年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为农服务方面的组织和流通优势,加强与当地为农服务载体合作成立或共建新型基层组织,有效带动和组织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助推农户增收、农业增效,为全省“供富大篷车”提供新的金华探索和实践。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开始备年货。1月17日起,满载着食用油、牛奶、坚果等年货的“供富大篷车”陆续驶进偏远山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