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健康   正文

金医“六边形战团”为生命赛跑

2025-01-27 07:03:03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朱静怡

一声令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患者;一份承诺,24小时不间断为生命“亮灯”。急诊之急,是生命之急,每一秒都充满了未知与紧迫。尤其是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创伤,考验的是急救的生死时速、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以及多学科的紧密协作。



近日,记者从交管部门获悉,2024年我市道路交通事故较重伤员救治成功率同比提高了5.3个百分点。数据的背后,是警医联动机制“强强联合”,作为国家高级创伤中心,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医护团队就像一个实力突出、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团”,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续航。


警医联动

完善创伤救治体系


“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发生时往往不在医院,例如交通事故引发的严重创伤。错过‘黄金1小时’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也会给后期治疗带来更多困难障碍。”金医集团党委副书记、主任俞世安表示。

在日益繁忙的交通网络中,交通事故的发生难以避免。为提高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救治水平,确保伤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和转运,2023年12月29日,金华市公安局、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金华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警医联动工作方案》。

通过规范现场处置、快速转运、院前院内衔接、院内救治、警医配合等工作流程和标准,一年来,我市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黄金1小时”救治力度明显提升。

根据警医联动方案,120急救中心会根据交通事故警情迅速调度急救力量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救治,公安交警派员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做好安全防护、交通疏导,急救人员按照医疗救治规范进行救治,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初步处理,同时确定将伤员送往哪家医院。

过去,救护车赶到现场接上伤员时,一般以“就近”“就急”为原则,而在警医联动的方案中,“就优”一词引人注目。何为“就优”?根据交通事故伤员分级预警机制,要对伤员的受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类。比如,单个或多个部位损害,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不迅速处置马上会死亡的伤员,就需要划分为红色预警。红色预警的伤员原则上需快速转送至辖区最高等级创伤中心。无论是交通事故引起的严重创伤,还是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等重大疾病,一旦发病就要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金华市中心医院设有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2021年,被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授予“高级创伤中心”称号,这是全国地市级医院中首家通过该联盟评审并授牌的高级创伤中心。在浙江中西部地区,该院是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警医联动,既是“强强联合”,也是双向奔赴。在整个急救过程中,事故现场的急救往往是最薄弱的。过去一年,急诊与交警联系紧密,开展多样化的“双向”培训。交警给医护人员讲法规,医护人员负责培训交警的基础生命支持能力,比如现场环境、伤情判断,以及气道维护等。

这一年,不少暖心的故事发生在救治过程中。2024年10月,兰溪市上华街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因伤者伤势较重,兰溪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南中队果断决定启动警医联动机制,警车开道,救护车一路飞奔,10分钟后顺利将伤者送到金华市中心医院。由于伤者失血较多,血库供应无法满足抢救最大需求,医院通过警医联动机制向兰溪交警发出求助信息。消息一经发出,交警们积极响应,一支由18名交警组成的爱心献血队集合,紧急赶赴金华为伤者献血。

以目前警医联动合作为基础,今后,金华市中心医院将进一步加强与交警部门的联动,充分发挥高级创伤中心的创伤救治优势资源,努力让救治体系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完善,最大限度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致残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上车即入院”

实现救治“零等待”


“信息来了,快,马上出发!”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一楼的120中心值班室,吴剑锋一边查看手机上的信息,一边呼唤驾驶员,两人一路奔跑,坐上救护车,拉响鸣笛,驶向目的地。

从接到调度信息到救护车驶出医院大门,只花了55秒。

从拨通120急救电话,到被送入医院的这一过程,被称为“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有多重要?在伤病员发病现场和转运途中,若能及早实施医疗救治,便能最大限度减低伤残、死亡率,并为到医院后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

院前急救医生不是“搬运工”,而是急救的“吹哨人”。“交通事故现场最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评估,有些伤者外表可能看不到很明显的开放性伤口,但很可能会有内出血,要看神志是否疲软。”吴剑锋告诉记者。

依托5G智慧医疗技术,急救延伸到了院前。救护车接到患者后,心电图诊断信息、poct检查等信息即可第一时间传回医院,做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同步启动,严重创伤病人被送到医院时,创伤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已经在急诊医学中心等候,争分夺秒抢救病人,实现“上车即入院”,落实救治“零等待”、绿色通道“零距离”。

“近年来,医院以区域救治中心为纽带,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健全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机整合,实现无缝衔接,为患者提供快捷、精准、高效的急诊急救服务。快得起来,沉得下去,争分夺秒,尽全力留住每一个珍贵的生命。”金华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陈海君表示。

目前高级创伤中心已实现“院前信息预警”“一键启动创伤团队”“远程实时支持”。一支专业创伤救治团队全年24小时待命,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院前评估、急诊救治、后期的综合性管理、康复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新技术探索,高级创伤中心带动区域创伤救治水平显著提升,在区域内形成创伤救治三级网络,在金医的驱动下,金华成为全国首个创伤区域全覆盖的地级市。

从地面到空中,从现场到医院,近年来,随着航空应急救援加入金医应急救援方阵,一个运转高效流畅、医护团队反应迅速的跨院区立体救援体系再度升级,格局更完善、辐射面更广、救治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推进了浙中地区应急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


多学科响应

硬核救治撑起“生命之舟”


创伤是我国患者第4大死亡原因,严重创伤及多发创伤病人病情复杂,治疗难度高,医疗风险高,往往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因此在严重病患的救治中,快速有效地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非常关键。

经过多年探索,急诊医学中心形成了“1-2-3”体系,“1”是指一个区域,“2”是指两个链接,分别是“院前—急诊”和“急诊—专科”,“3”则是指3支队伍,也就是院前急救队伍、急诊救治队伍和多学科团队。急诊一旦启动院内预警,相关学科专家会第一时间集结,医院整体强大的专科实力是急诊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的底气。

去年1月,武义一男子意外从9米多高的地方坠落,重伤送入当地医院,经检查诊断多发多处骨折、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凶险异常。

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接到预警后立即启动多学科团队,患者人还未到,医护人员已掌握其检查诊断结果和实时传输的生命体征等数据,各相关科室专家均已就位,在急诊等待。

为了争取救治时间,经多学科讨论抢救方案,决定由血管外科先手术止血。在创伤中心启动预警后,血管外科已掌握患者病情,根据其主动脉粗细、大小,及时调配合适尺寸的支架材料,做好充分准备。患者进入DSA室,医生顺利为其行胸主动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术,仅仅用了25分钟,成功封堵破口。

金医集团副主任陈献国说:“此次患者得以转危为安,离不开我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完善及专科高超的手术水平,离不开交警部门的全程护航,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现场指挥、警车开道,快速把患者送到金华市中心医院。从当地医院创伤中心接诊、上转、院前5G预警、院内多学科响应,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做到极致,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生机。”

随着近年学科建设飞速发展,急诊医学中心形成了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区、急诊重症监护病区、输液留观区、内科综合/老年病区、创伤外科病区6个区域为主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配置多功能诊室和急诊手术室,设置独立的急诊检验和影像检查。目前共有医务人员285人,科室医疗面积近1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88张。

这支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团”主攻严重创伤的一体化救治、急性中毒的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以及脑卒中、致命胸痛、危重孕产妇等多学科协作诊疗。实战能力过硬的背后,“六边形战团”还善于总结经验。近年来科室主持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项,金华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SCI3篇。这一年,多名优秀的急诊医护人员在各级赛事中摘得荣誉,如2024年金华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第三届“王正国创伤医学菁英杯”青年医师创伤病例大赛浙江赛区特等奖、创伤中心建设环太湖大会创伤病例大赛一等奖等。

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一次次与死神正面殊死搏斗中,这支“六边形战团”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开展具有金华特色的“金华区域创伤(MHT)例会”,将多发伤急救技术辐射至周边区县,最大程度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不断提升救治能力,针对严重创伤致呼吸心跳骤停者,开创性建立创伤复苏团队,进行集中救治,极大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2024年共收治严重创伤患者597例,抢救成功率由90.3%上升到97.7%。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作为省区域医疗中心,金医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在前行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抢救生命的最前沿用行动诠释使命,为浙中西部百姓健全更高水平的应急救治保障体系,为捍卫生命、守护健康贡献金医力量。”金医集团党委书记杜金林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