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09:48:07
来源: 无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我国各地欢度新春的新闻,其中有个画面展现了兰溪市游埠镇一户人家吃年夜饭的情景,一家人举着酒杯欢聚一堂,非常热闹。
“这个画面能上《新闻联播》,体现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过年的主题。”1月31日晚,台湾摄影师吴秉益告诉记者。在《新闻联播》的镜头里,他站在中间,戴着帽子,笑得非常灿烂。
今年66岁的吴秉益在游埠住了两年,2024年和2025年春节没回台湾,都在游埠摄影友人邵伟荣家吃年夜饭。
今年除夕之夜,邵伟荣家人烧了满满一桌菜,有馒头扣肉、肉圆、梭子蟹炒年糕等。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由吴秉益端上桌,因为馒头象征圆圆满满。
在游埠,吃年夜饭与过年发红包的习俗,和台湾差不多。从头到尾,他都没有陌生感。就餐中,他端着当地自酿的米酒,频频和大家举杯,共贺新年,互送祝福。
“菜很棒,但我觉得年夜饭并不是说要吃多少东西,最重要的是那种气氛,祖国大陆的朋友把我当家人看待,这种情感最珍贵。”吴秉益说。
这顿年夜饭被拍成视频,由兰溪市融媒体中心往上报送,在1月29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画面虽短,但吴秉益和游埠友人共度除夕的热闹场景一览无余。
吴秉益来浙江20多年,早年在义乌经营外贸公司,闲暇时间举着相机,捕捉他感兴趣的人、物、景。不经意间,义乌城乡的变迁在他的镜头下一一呈现,他也因此经常接受媒体采访。
2014年,吴秉益带着相机来到兰溪市游埠镇拍摄白鹭,结识了游埠摄影达人邵伟荣。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不经意间来到了恩师的故乡。
1985年,摄影大师郎静山开设摄影课,传授集锦技术,27岁的吴秉益听得格外认真。当时,郎静山已年过九旬,能站着讲55分钟的课。几节课后,由他的弟子为吴秉益等人授课。“郎静山既是我的师父,也是我的师爷,我们都称他‘郎老’。”吴秉益说。
郎静山的女儿郎毓文常和吴秉益喝茶,一次闲聊中,她拜托吴秉益,父亲的故乡在兰溪游埠,有机会请多为游埠拍摄照片。
“可以说,我是先来到游埠,然后才知道这里是郎老的故乡,为他的故乡摄影宣传,是我的使命。”吴秉益一次次来到游埠,古镇风情、早茶特色、喝早茶的老人,都进入了他的视野。
2023年,吴秉益定居游埠,在郎老出发的地方,扎根下来。
与游埠结缘10年,拍摄了多少张照片?
吴秉益没统计,但可以肯定数量并不庞大。他拍摄照片不为记录,而为创作,以精为主,构图、光线都在他的衡量之列。没有艺术气息的照片,他不会按下快门,但是,一旦他按下快门,就是大片。
吴秉益从楼上往下拍了几张游埠的夜景,是他独特的作品。其中一张摄于暮色初上时,白色的墙壁在光线的作用下显出温柔的蓝色,房屋的轮廓还可分辨,老街一片生机,黄色的灯光,五颜六色的篷布,行走的路人,宛如一条色彩缤纷的丝带,在两排老屋的中间蜿蜒展开。江南小镇的活力,人间烟火的魅力,就此定格,让人怦然心动。
没有刻意寻求,只有敏锐捕捉,在吴秉益的镜头里,玩陀螺的小孩、吹糖人的艺人、拎凳子的早茶客、烤酥饼的师傅……都诗意地在游埠生活着。
不仅自己拍摄,吴秉益还邀请台湾摄影师来游埠,每年都是浩浩荡荡的上百人。“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多人?我想让他们到祖国大陆来拍照,然后把影像拿回台湾去,让台湾同胞看看,祖国大陆发展得不错,建筑古色古香,百姓吃得相当好,不是以前落后的样子。一些台湾同胞的旧观念要用照片来消除,因为照片是真实的。”吴秉益这样解释他的初衷。不少台湾摄影师来到游埠创作的作品在国际上拿奖,他们现在非常喜欢到游埠来。
2022年,金华市两岸摄影家工作站在游埠成立,吴秉益和邵伟荣担任站长。工作站设有展览馆,里面除了展陈吴秉益的七八张作品外,还有两岸多名摄影师的作品。“推动两岸摄影界的交流,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功成不必在我。”吴秉益眼光长远。
除了为游埠拍摄宣传,吴秉益还多次前往兰溪市永昌古镇,发现那里的文化底蕴不输游埠,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照片。1月31日晚,他在永昌和友人吃火锅,大家围在炉火旁涮羊肉的情景,勾起了他的童年记忆,外面的戏台上唱得正酣,热闹非凡。“为什么我春节愿意留下来?就是因为这边的氛围浓厚。”吴秉益自问自答,一副融入兰溪、融入祖国大陆的亲和状态。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