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14:25:09
来源: 无
破竹挂篾、弯折固定、卷纸压皱……浦江县郑家坞镇溪东村托盘灯造型精美,制作工艺复杂,一条栩栩如生的龙灯耗时数月才能扎制完成。
2月5日,记者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板凳龙代表性传承人洪淮雨家中,在他的工作间内,见到了已经扎好的龙灯骨架。虽然现阶段只是竹篾骨架,但是龙头双目炯炯有神,子灯麒麟身姿灵动,已然神韵初显。
洪淮雨今年80岁,是浦江县唯一一位浦江板凳龙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谈及走上扎制龙灯道路的原因,他提到最多的是“喜欢”。
“我从小就喜欢扎灯这些东西,6、7岁的时候就在爷爷的指导下扎兔子灯。”洪淮雨说,村子里以前的龙头摆放在他家附近,每天经过他都能看到,再加上他爷爷也会扎龙灯,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8岁的时候诸暨的同族过来舞龙灯,我看到了很喜欢,就跑到山上去用竹编、剪纸扎了一个龙头,和小伙伴一起舞龙灯。”
浦江板凳龙种类丰富,虽然都以板凳串联,但因板凳上灯彩造型不同,叫法各异,有方灯、酒坛灯、托盘灯、字灯、花篮灯、人物灯和动物灯等。郑家坞镇溪东村托盘灯因每骑子灯形似托盘而得名,除了子灯的差异,龙头也与其他板凳龙不同。“我们龙头的面部是用皱纹纸做成蚕宝宝贴上去的,龙鳞是用金纸手工压皱,剪成鳞片的形状贴上去,和其他龙头相比起来,这样会更立体,用的时间也更长。如果是两个人一起做,光是装饰外表都起码要一个月。”
溪东村现存的龙头于1984年扎制而成,由洪淮雨与另外3名师傅共同完成。2021年,洪淮雨等8人耗时80多天对龙头的外观进行重新装饰,其中一个龙头面部装饰基本为白色,另一个面部装饰颜色偏鲜艳,是为“父子龙”。舞龙时,大龙在前,小龙在18节子灯后,“大龙”“小龙”将龙身连接在一起,合成一条完整的龙。到了盘龙祭拜环节,慕名而来的人就会举着托盘前来请龙头上的球,以此祈福求子。
“龙灯制作讲究,工序繁琐,但是我们都很高兴,这节子灯我写上了‘传承非遗’四个字,因为弘扬古文化就是我的心愿。”洪淮雨指着他家客厅里摆放的“双龙戏珠”子灯说。
近年来,洪淮雨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制作龙灯上,先后为溪东村、浦江县非遗馆,还有上海定制了一批尺寸各异的龙头。在他看来,传承推广浦江板凳龙是自己的责任,为此他收了5、6名徒弟,悉心传授龙灯制作的技巧。家中的儿女、孙辈,在他的熏陶下也都掌握了龙灯制作的本领。除此之外,他还受邀为各地高校学生授课,让浦江板凳龙制作这门手艺在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它的独特魅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