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09:48:48
来源: 无
倍磊之埠,因江而生。这里昔日有倍磊埠、舟墟渡(码头)、金山埠。由于具备义乌江的水运优势,加之上游的佛堂埠头众多,这里成为了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旧时的倍磊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四方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成为浙江中部水运的重要一环。一时间,商船往来穿梭停泊,商客农夫如过江之鲫。
倍磊三埠,开埠较早的是倍磊埠。据明万历《义乌县志》载,当时义乌全县有16个“市”,10条知名品牌“街”,2个义乌江畔的“埠”。其中只有倍磊成了义乌唯一以古代商业为主体,集街、市、埠“三栖”的古村落。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地处义乌、金华交界处的倍磊,近代也叫倍磊街、倍磊埠头。而倍磊埠位于现倍磊村下游约1千米的义乌江南岸,系义乌江上最早之一的商用码头,在宋时即已闻名八婺。这为后来佛堂成为商贸重镇提供了商船上溯的桥头堡。该埠从义乌、东阳、永康、武义等地经水路通过金华府城,直通兰溪、淳安、建德、桐庐、富阳、杭州、龙游、衢州、江山、常山、屯溪等地。至于陆路,这里也成了官路的汇集:沿江官道“金华大路”,倍磊是必经之地;南大路“东阳大路”从这里可到东阳;“永康大路”则从这里到永康;西乡“义亭大路”经倍磊过马渚渡到义亭。
来到倍磊埠,只见江水被半月湾水轮泵站大坝拦腰截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面,江面足足宽了一倍有余,是一个天然港湾。据埠头村上辈人聊起,当年最多时有商船几十条在此停泊,还有大量的竹筏、木筏来往。运载的货物有粮食、木材、毛竹、柴炭等大宗农副产品,以及火腿、黄酒、红糖、豆腐皮、南蜜枣、山花梨、毛猪、草席等土特产,货物通过水运对外辐射和扩散至浙江各地。
《佛堂镇志<交通篇>》(未出版稿)载:“佛堂镇是一个在义乌江上以舟楫水运为主的古商埠。”该镇成为浙江中部水路交通最发达的地方,倍磊埠自然是“重中之重”。义乌档案馆资料显示,1952年,坚持在佛堂码头上以“撑船”为业的达124户,计468吨位(一般以一船舱称一吨位)。民间自发组成“佛堂航运站”,分客运与货运,管理经营。其中倍磊的人数不少,如倍磊四村30岁的冯小德,1947年买来一艘四舱船,由于经营有方,1950年换成了六舱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口碑也极好。
离倍磊埠不远的舟墟渡,颇具盛名,现遗址坐落于舟墟湖村。行至这里,但见义乌江波光粼粼,上游不远高桥飞架。我们穿过一条百余米长的小道,一座弯曲白色护栏矗立江岸。这里已建成义乌市美丽城防工程的一标段,是浙中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建设防洪堤,使义乌江(吴溪入江口—候芹村左岸)的河道堤防防洪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兼顾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建设生态型河道及城市对河道景观的要求。
舟墟渡,顾名思义,江中有舟、江畔有墟,墟是草市,这里就有了渡口码头。这里很早便是一个墟市了。后来,江水为渚,逐渐形成了一口湖,舟墟湖村因此湖而得名。据义乌文史专家、市政协原副主席冯志来先生考证,《越绝书》载“舟者勾践船宫室也”。江对面不远处为义亭镇的马渚渡、何店渡等。舟墟湖和附近的祭坛村、候芹等村,无不与《越绝书》所记三百舟船、陈兵、誓师送行等有关,而且江对面的王存村越过西王山过义亭缸窑村后,还有“千兵桥头”“射箭亭”等地名,皆与越王练兵所遗①。此说成立,也为一重大历史渊源,不可小觑。
据1946年的资料统计:当时义乌江干流设渡口13处,其中佛堂域内有5处,舟墟渡就是其中之一(其他为杨宅渡、候芹渡、松溪渡和葛仙渡)。历史上,义乌的水上运输,主要集中在义乌江沿岸的稠城、洋滩、佛堂、倍磊(舟墟渡在内)等古商埠,其中洋滩、佛堂、倍磊三个埠头属佛堂镇域范围。佛堂镇上游航线有北江线、南江线和稠城至佛堂线,下游航线也有三条,其中包括佛堂至金华的,沿途首站停靠便是倍磊,航行均为3吨以下轻量级的木船,所载货物含农副、农资产品和百货,应有尽有。
“当年,舟墟湖村村民贾星有就是其中的一员,撑船渡人,三十三载。”村里的老人聊起来,十分感慨。
走进金山村的金山埠遗址,该村干部张根云兴致勃勃地介绍起金山埠的前世今生。原来,得益于地理位置独特,金山埠紧靠江边,那时的义乌江有平行的两条,叫“桑河”,到底田埠才合二为一,融入婺水。金山埠的水上航运也曾一时繁荣,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尤为兴盛,船舶如蚁,众多商人在此停船栖息。义乌江上下游的船只必经金山埠,成为一个临时驻船休憩补给的场所,热闹非凡。荷兰作家高罗佩曾创作过一部《大唐狄公案》小说,其中有一篇《红阁子奇案》,就以金山埠码头为背景,概因高罗佩在民国时任荷兰驻南京大使馆参赞时经金山埠后的描述。
可桑田沧海,这里的繁华不再。据说,当年金山埠遗址的“金山乐苑”范围比较广,从现在的村口至金紫山一带都属于金山埠。如今,处在江边旧时的小桥(当地称“易魂桥”)依稀可辨,门楼石材已被现代建筑所用。
但无论怎么说,倍磊从历史风雨中走来,倍磊埠、舟墟渡、金山埠留下了它们的时代记忆。资料载,倍磊成为义乌、金华一带的商贸集散中心后,商业活动扬名四方,街道两旁开满了饭店、酒肆、客栈、当铺、布店、染坊、杂货店、盐店、豆腐坊、火腿坊、中药铺等等,盛极一时。茶馆名冠以老板姓名的,就有瑞海、树堂、景悦、发发等六七家。客栈有名号的,则有竹献、松海、金泉等近10家,迎来送往数不尽的过往倍磊的客商,场景甚为热闹。
斗转星移,代表旧时光的义乌古码头、古商埠如今在人们记忆中远去,水路也早也不再行船。随着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航空、高铁带来的“物畅其流,人畅其行”的便利,相信将进一步催生佛堂倍磊新一轮的蝶变。
注:①载自冯志来文集《义亭镇、勾无亭和越王城》一文(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