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读档|40多年前,金华人上公共浴室洗个澡有多难?

2025-02-20 06:58:0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余菡 通讯员 孙添敏

洗澡,对于现在人而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40多年前,还是一件大事,那时候大家都有出门洗澡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华市区只有一家人民浴室,每到冬天,等待入浴的队伍蜿蜒如龙,浴室还时常断水,洗澡的体验感并不好。为了有效解决群众冬季洗澡难的问题,1981年,金华市政府召开会议,商讨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在中山路新建一个工农浴室;二是开放市食品二厂、化工厂、化肥厂等10个单位的浴室,每个单位一周不得少于2次,收费标准由各单位根据浴室设备情况自行制定,但每人每次不能超过2角,大池不能超过1角5分。

金华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中山路上新建的浴室在1983年开业,名叫清泉浴室,是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浴室,可与全省最大的杭州市武林浴室媲美。该浴室占地面积3087平方米,一楼大池用瓷砖贴壁,马赛克瓷砖铺地,大理石镶嵌池沿,既整洁美观又防滑,二楼、三楼分别设有淋浴、盆浴、硬软座卧。全店拥有13只浴盆、74只淋浴、369个硬软座卧。一次可沐浴150人,一天可供两三千人次洗澡,从此洗澡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由于设备、服务都相对齐全,不仅供应茶水,还设有修脚、擦背等服务项目,清泉浴室被划定为一级浴池。而早先的人民浴室条件相对较低,被划定为二级浴池。

金华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自开业一个多月来,清泉浴室就先后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福建、安徽、江苏等省市及本地顾客的一百多条书面表扬。婺江中路一位顾客还作了四句顺口溜:“清泉胜过我的家,柜上鲜花桌上茶,服务态度数第一,谁人不说顶呱呱。”由此可见当年的浴室有多受欢迎。年前城里澡堂人扎堆,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景象。尤其是除夕,雾气氤氲的浴室里更是人山人海,浴池里下满了“饺子”,淋浴也得靠抢。

金华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据当年报道,从上午9点起,浴室门口就已停放近二百辆自行车,百余名男女顾客在排队购票,售票员喉咙已经沙哑,浴室的工作人员则忙着烧炉送水,司炉工也没得停歇,往返市区浴室,检查锅炉情况。原本计划下午1点暂停营业,硬生生被延长至下午4点。

那个年代也讲究服务至上,人民浴室和清泉浴室自有一套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标准。比如,浴客进店后必受热情招呼,工作人员会帮忙安排座位,并寄存贵重物品;浴客出池后工作人员会主动送上毛巾,休息的时候还会问清需要,代请修脚师。浴室的环境卫生要求也非常严格,室内要保持窗明几净,地上无痰迹,厕所无臭气;浴盆每使用一人次,都要洗净、消毒,保持内外清洁,无污斑;大池池水保持清洁,每日营业后,须彻底清洗消毒;茶杯、毛巾每使用一次必须清洗消毒,浴巾、枕巾、垫巾要定期更换,随脏随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民营浴室开始在金华遍地开花,很多家庭都在屋顶上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曾经门庭若市的公共浴室,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特殊记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