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 10:43:04
来源: 无
记者 翁俏
为了摄影,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金华摄影师胡跃庭给出的答案让人羡慕:他的镜头下定格了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旖旎风光、人文之美,他的足迹也已延伸到了五大洲。
是环球摄影师,也是“人文迷弟”
去年,60岁的胡跃庭用十天时间环勃朗峰徒步,记录下了西欧的独特景象。都说镜头是摄影师眼睛的延伸,胡跃庭觉得自己就是在通过镜头看世界。
“回想起来,我应该是因为向往美景才拿起了相机。”胡跃庭说。20世纪80年代,20来岁的胡跃庭一到周末就会带着家里的相机,骑着自行车到处拍。很长一段时间,他的镜头都对准了身边的风景。
可拍得越多,他越想去看没见过的风景,越想走得更远一点。于是,从柬埔寨的寺庙到埃及尼罗河的日出;从印度的胡里节到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应接不暇的美景,让胡跃庭直呼“大饱眼福”,也感慨自己“何其有幸,身临其境”。
摄影路上总能偶遇惊喜,这些年胡跃庭去过《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和荷西的家;看见过上千年的仙人掌和用盐制成的砖墙;碰到过一种会“走路”的树;了解到土豆发源地——的的喀喀湖竟然有一百多种土豆品种……
更重要的是,环球摄影的这些年,胡跃庭的镜头领略过安详动人的美丽,也见证了战乱离散中的哀愁……他把这些都认真收录在镜头中,带回了金华。“你看这两个人,他们是我在约旦遇到的两位叙利亚难民,他们在叙利亚国内是小学教师,以难民身份进入约旦后在死海边的砖瓦厂干活。”胡跃庭指着电脑里的照片说。
时隔多年,胡跃庭对自己去过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如数家珍,翻开照片就能把当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觉得这是人文的魅力,它赋予了画面更深的内涵。”胡跃庭说,“我喜欢拍摄人文作品,那一瞬间的画面,有时就诠释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有时比文字还要让人记忆深刻。”
是骑行爱好者,也是“初代攻略达人”
如果问胡跃庭,出门摄影必带品除了相机还有什么?他的回答一定是自行车:“我的习惯就是骑到哪拍到哪,后来越骑越远,2008年我还正式踏上了长途骑摄的旅程。”
那一次骑行,他从成都出发,沿着川藏线一路向西骑行,经过西藏后进入尼泊尔境内,全程历时两个多月。那时候许多骑行辅助工具还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做攻略就成了胡跃庭出发前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
“我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所以不打算夜骑,在没有智能手机和导航的前提下,我就靠地图细化每一天的路线。”胡跃庭说,自己以天为单位,计划好每段骑行路程,并查询打印好相应的路线地图。“打印纸拿在手里都是厚厚的一摞,我把这些地图贴在自行车上,一边看一边骑,用完一张扔一张,和撕日历一样。”胡跃庭说。
出国也不耽误骑车。很多人以为胡跃庭是落地再租车骑行,事实上他会把自行车拆解打包带出国,到达目的地后再组装使用。骑行这么多年,胡跃庭的行李虽然少,但都少不得。“都是很多次教训里得出的经验。”胡跃庭说,“以前忘带剃须刀,整个旅程我就成了络腮胡大汉,有次没带够存储卡,麻烦也不少。”
相比带什么,语言不通也是个大问题。不过胡跃庭依然不改攻略达人的风格,每次出行前都会提前学习一些可能用得上的外语,并且记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现在方便了,手机翻译器直接就能翻译,但还是会遇到手足无措的情况。”胡跃庭说,自己2016年在亚马孙丛林,本想借用住宿地的厨房,奈何老板不懂英语,也没有智能手机,最后两人各种打手势、在纸上涂涂画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明白,老板的意思是使用厨房要支付1美元费用。
有人觉得胡跃庭环球摄影的旅途是“没苦硬吃”,还有人说他40多岁才开始长途骑行太晚了,但那又怎么样呢?对这个61岁的大叔来说,哪有什么到不了的地方、见不到的美景。现在,他已经开始规划今年要不要和伙伴去新疆的无人区骑摄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