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我市选派首批市级文化特派员,邱源成为了其中一员。“驻村以来,我最大感受就是乡村的文化需求很旺盛,但之前有效合理的供给不足,需要不断调研,集各方资源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兼顾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村民口中的获奖节目就是邱源牵头开课后,选拔了优秀学员组队排练的。“今年农历小年夜,方前镇文艺汇演,我们排的舞蹈拿了金奖,大鼓拿了银奖,大家心更齐、气更足,想再拿更大的奖。”

方前村曾是越剧、婺剧等戏曲文化的兴盛之地,但过去一段时间,这些传统艺术逐渐式微。村民渴望学习文艺技能,却苦于缺乏渠道和师资。驻村后,针对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邱源便忙碌起来,充分调动各类社会力量,以“线下排练+线上辅导”的模式组织公益文艺培训,让村里的文化活动重新“热”起来。
每次举行线下培训,邱源都会组织由专业舞蹈老师、声乐老师组成的“后援团”,驱车从金华市区赶往磐安方前,深夜再匆匆赶回。此外,他还事无巨细,对接剪辑背景视频、联系演出化妆等事宜。

获奖的两个节目就是这样“炼”成的。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戴桢是受邀的其中一位指导老师。“能参与这次晚会节目的编排,我深感幸运。在村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烟火气,还感受到了村民们对于艺术的热情以及让人出乎意料的艺术素养。”戴桢至今记得,参与排练的村民们从“观众”变为“主角”,自发组建微信群交流排练,最终完整呈现好节目。“那天,在村民们的高效配合下,我们一共完成了三个节目的排练,这让我成就感满满。”
这当然也是邱源辛苦奔忙的初衷。驻村半年来,先后组织开展文化走亲、全民阅读、非遗体验、龙舟赛等各类文艺活动近40场,开办了舞蹈、大鼓、声乐等公益课程50余个课时。“刚开始还担心没人报名,没想到报名的村民越来越多。”邱源说,拿奖后,村民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被彻底点燃,大家练起来更有奔头,也有了本文开头催新课的一幕。昨天,邱源又带队在方前文化礼堂开启新春的新一轮公益培训,首期课程是腰鼓。周日开始,他还同时在方前镇中心学校帮忙排练一个合唱类的节目。方前村村委委员、文艺骨干施卫飞感叹,现在的村文化礼堂总是很热闹,“大家有空就来这跳跳舞、打打鼓,感觉日子更有滋有味了”。

感受到大家对活动的喜爱,邱源也越忙越有劲。如今,他正着手下半年的工作重点——组建当地自己的文艺队伍、打造小吃特色馆、开展非遗传承工作等,将本地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资源。
与邱源一样,市级文化特派员周玥的“战场”同样根植于乡村的文化土壤,但她实践的步伐迈得更大。
在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周玥将百年婺剧与“剧本杀+乡村游”结合,打造了“潮婺剧”郑店沉浸式村游项目。

郑店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远近闻名的婺剧特色村,建有省级乡村博物馆——婺剧主题馆、郑店村婺剧团、婺剧锣鼓班等。千余人的村子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是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员,但由于婺剧演出难以产生经济收益,古村一度陷入婺剧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周玥这一“外援”的加盟,为这个婺剧村的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光送文化下乡不够,要让村民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周玥说。推动“潮婺剧”项目实施过程中,她积极带动一些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实现多行业跨界融合,相互赋能,不仅联系浙江省话剧团和省内资深剧本杀创作团队策划创作红色婺剧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让村民来当演员和NPC,还为文化传承“搭台唱戏”,邀请梅花奖得主张建敏等开展专业指导,排演《巡营》《送别出征》等新剧目,举办婺剧专场演唱会等活动。在她的牵头下,村里还很快收拾出空置的古宅,变身咖啡馆、生态厨房开门迎客,文旅新业态焕发新活力,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流创业。
一边探索前行一边总结经验,仅仅半年,郑店村就在她的规划下大变样,婺剧名家工作室、文艺家协会实践基地、九三学社社会服务基地,婺剧换装、沉浸式演出、非遗手作体验……多样的场景、活动,引得村民们连连点赞,《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也慕名来访。

“我也是被这里的好氛围吸引回村创业的。咖啡馆最近正在整修,预计3月份完工,旅拍场景搭建也在规划当中。”90后创客郭存军说,随着新业态、新场景的持续开拓,相信今年村子田园观光、文旅康养的创新模式,能吸引更多游客。
当文化特派员在乡村提供“造血式”服务时,武义县老冰坛村也有一名青年,正在用“新农人”的流量赋能乡村振兴。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上,返乡90后楚过寒用线上直播架起了连接山乡与外界的桥梁。目前,他的抖音账号粉丝突破120万,店铺年售山货近10万单,带动村民增收超百万元。
2018年,楚过寒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用短视频记录家乡的山水物产。回到冰坛村之前,楚过寒辗转经历多份工作,当过超市上货员、义乌小工厂的仓库管理员、广西螺蛳粉店的员工……而冰坛村让他最有归属感。“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回到家乡,宣传家乡让我觉得有种使命感和自豪感。”

“一开始,就是邀请网友来家里吃饭,高峰期每天接待量过百人。”楚过寒的走红是个“偶然”,视频中一句“来我家吃饭哦”意外引爆流量,先后吸引近四万名游客涌入这个偏远山村。随后,他转向短视频创作,用镜头记录家乡的溪流、田埂与四季农事。“创作没有团队,我单干,拍的是最真实的冰坛村。”质朴的画面引发网友共鸣,评论区满是“似曾相识的乡愁”。
流量为村庄打开新窗口,楚过寒的直播间一下子成为“土货出山”的枢纽。“我母亲每年都会做很多腊肉腊肠,但是家里人少,小山村到城市的路远,很难卖。”最初,楚过寒只是希望通过直播解决自家腊味的销路问题,谁知市场需求旺盛,他的直播间就这样坚持下来。
“我们卖的东西很土,但正因为土,才有家的味道。”在楚过寒家中的院子里,种着一棵板栗树和一棵银杏树,他的简易直播间就搭在树下。直播间没有团队,全靠他和妻子两个人承担直播、打包、发货、售后等所有工作,卖的是春茶、金银花、笋干、蜂蜜、梅干菜等山货。“我们现在一天十几个小时轮轴转,累但是有盼头。”在抖音平台,楚过寒店铺评分4.7分,跟买人数有4.6万,共有在售商品42种。在他的带动下,冰坛村从闭塞山村蜕变为“网红打卡地”,不仅山水风光被推向全国,村里的土货也借由直播间“出山”,走出了一条从云端延伸至田间的“幸福路”。

和楚过寒一样,离职回乡创业的故事还在八婺大地不断上演。在金东区岭下镇的八仙积道共富带,坡阳古街、白鹭营地、度假酒店、马术场馆等打卡点成为年轻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是青年创客的集聚地。
“我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民宿,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知道我的家乡,到我的家乡来游玩。”金东区岭五村村民朱云峰原本在外跑运输,自八仙积道共富带启动建设后,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骑士驿站”民宿,还在楼下开起了超市。在岭下朱石塘街村和丈夫一起养了二十几年“跑山猪”的朱丽丽则在古街的中心地段开了一家特色餐饮店,一到饭点就座无虚席。“古街人气旺,有前景!我更希望通过餐饮的方式多渠道拓宽市场,未来能够打造自己的品牌。”
“通过低租金、最小化分成等方式支持青年创业,为有想法的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新媒体经营培训以及免费装修等扶持政策,吸引了众多年轻创业团队入驻,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归乡·八仙积道运营负责人王亚运说。
无论是以“新农人”身份重构乡村经济链条,还是通过“文化造血”重塑乡村精神面貌,楚过寒、邱源、周玥们的努力,不仅是乡村变革的缩影,更是一份启示:必须激活多方主体的协同力量,让经济赋能与文化浸润相辅相成。

磐安方前小吃亮相中国非遗馆
然而,“文化造血”不断焕新的可持续性仍是挑战。文化项目如何避免“昙花一现”?正如周玥在文化特派员工作中总结出的“四加”模式,要让名家流量“加力”、村民参与“加量”、后备力量“加码”、新闻媒体“加持”,方能实现品牌与收益双赢。当人才扎根乡土,文化点亮生活,乡村振兴的答案,就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脉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