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 21:27:55
来源: 无
金东区岭下镇坡阳古街的清晨,青石板路浸润着江南的湿气。坡阳书堂内,一袭红色长衫的朱跃文怀抱渔鼓,指尖轻叩简板,"唧嘭、唧嘭"的清脆节奏穿透晨雾。百年情筒的共鸣声里,流淌着金华道情八代传承的血脉与温度。一群前来研学的孩子们欢乐地听着朱跃文改编的趣味道情。
13岁初执情筒,19岁决然出走,42岁重拾衣钵——朱跃文的道情人生如同唱本里的跌宕话本。朱跃文在少年时期跟随父亲走街串巷唱道情,父亲朱顺根是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岁时,青春期的躁动让他选择远赴上海经营面料生意,与道情"分道扬镳"十余年。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义乌的某个舞台。2010年代中期,热衷歌唱表演的朱跃文意外与父亲的徒弟们同台。看着他们唱道情,乡音叩击着心门的刹那,他忽然读懂了父亲坚守六十载的执着。于是,朱跃文回到老家金东区,接过父亲的衣钵,再次踏上道情传承之路。
朱跃文深谙传统艺术的时代命题:老的东西不能丢,新的东西要创新。他在2019年创作的《金华是个好地方》就将火腿、木雕、横店影视等地域符号熔铸成韵,轻快旋律间完成了对年轻听众的“破圈”;在坡阳书堂,他还引入快板节奏、流行唱腔,把非遗展演变成“沉浸式文旅体验”。
2021年11月,朱跃文在金东区岭下朱镇开了一家名叫坡阳书堂的茶室,每逢农历三、六、九镇上开集市,坡阳书堂就免费开放,他和父亲还有学生一起为当地百姓演唱道情。朱跃文还经常被邀请前往各地进行道情表演,在热闹的传唱声里,话乡音、叙乡情、解乡愁,其乐无穷。
与此同时,朱跃文传承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展:市区传授点年均培训300余人次,坡阳书堂年接待观众超2万人次,工作室开发的渔鼓U盘、方言绘本成为爆款文创。更让朱跃文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非遗中找到精神归宿。也许有一天,当第十代、第二十代传人接过这抹朱红长衫时,属于这个时代的乡音记忆将穿越时空,永远鲜活。
坡阳书堂的渔鼓声渐歇,朱跃文轻轻擦拭着百年情筒,简板上的包浆映出岁月流转。此刻的朱跃文终于懂得:那永不停歇的"唧嘭"声,既是八婺大地的文化心跳,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