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浦江   正文

384张照片里的文化乡愁:“00后”浦江小伙用镜头守护"龙脉"

2025-02-25 07:15:46

来源: 无

作者: 朱喆昕/文/摄 黄子豪/部分供图

2025年2月,随着“浦江板凳龙”材料征集令的发布,浦江县档案馆迎来第一位捐赠者——00后摄影爱好者黄子豪,带来了384张"板凳龙"主题数码照片。这些拍摄于2018-2024年间的影像照片,记录下从竹骨扎制时的精雕细琢、龙灯点睛时的庄重神圣,到祠堂排练时的一丝不苟、百人巡游时的震撼壮观,完整呈现了浦江板凳龙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图景。今年是“浦江板凳龙”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这场跨越七年的接力影像,如同散落民间的文化基因碎片,在数字世界里拼合出一条完整的非遗龙脉,将“浦江板凳龙”的基因图谱深深镌刻。

黄子豪向档案馆捐赠的384张照片

黄子豪是黄宅镇新华村人,小时候,村里一年一度的迎灯活动,是他童年最盛大的期盼。每当那熟悉的敲锣声响起,年幼的他便会瞬间抬起头,条件反射般意识到迎灯的时刻到了。提及板凳龙,他的眼中立刻闪烁起光芒,“白胡子的龙,辈分比黑胡子的大”,话语里满是对这项传统民俗的深入了解。他不仅熟知哪个村何时迎灯,对迎灯流程更是了如指掌,提前规划好时间,穿梭于各个村落,奔赴迎灯现场。过去没有交通工具时,他凭借双脚丈量土地,用脚步追逐对板凳龙的热爱;如今有了车,他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现已记录下五十多个村、五十多条龙的精彩瞬间,每一张照片都饱含着他对这份民俗文化的执着。

黄子豪制作的子灯和迷你龙头

2018年,黄子豪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名旁观者,开始尝试亲手制作板凳龙。他像个求知若渴的学徒,总是紧紧围在村里老人和前辈身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一招一式都认真模仿学习。老人们也很乐意指导这个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偶尔会走上前,耐心地纠正他的手法,给予一些制作上的建议。尽管学习机会有限,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待在厅堂里,专注地观察老一辈制作子灯,把每一个细节都默默记在心里,回到家后反复琢磨、尝试。“我在家做了个迷你的龙头,还两次参加过村里的迎灯活动。”回忆起这些经历,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是参与传承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满足感。

黄子豪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抖音账号

“这384张照片是我精挑细选的,希望能派上用场。”黄子豪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谦逊和期待。这些照片是他用镜头记录板凳龙从宗祠的默默筹备,到元宵灯海的璀璨绽放,见证了它完整的生命轨迹。点进他的抖音账号,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浦江板凳龙世界的大门,里面几乎全是相关视频。自2019年2月17日上传第一条视频起,他便踏上了用影像传承非遗的道路。置顶的是2025年黄宅镇上市村的迎灯活动,视频中,第一声锣响划破寂静夜空,刹那间,影像里的记忆碎片被瞬间激活:龙灯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上下起伏,上百村民齐心协力,喊着号子,扛着百米龙身健步如飞,龙身上的鳞甲间,烛火随着步伐摇曳闪烁,好似繁星坠落人间,如梦如幻。古老的非遗与年轻的活力在这一刻水乳交融,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时没想太多,就是随手拍随手发,没想到现在看我视频的人越来越多,一想到能让更多人了解浦江板凳龙,我更新视频就更有干劲了。”今年元宵节,黄子豪带着表弟和同学一同前往上市村看灯,一路上,他兴奋得像个导游,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迎灯的精彩瞬间。起初,同伴们对这项活动兴趣寥寥,可在他的热情感染下,也逐渐被吸引,沉浸在这热闹非凡的民俗氛围中。这是同学第一次观看迎灯活动,黄子豪觉得意义重大,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一直坚持记录,把这份民俗文化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

黄子豪参与村里的迎灯活动

“只要有迎灯活动,我就一定会去拍。”黄子豪不仅是一名忠实的记录者,更是非遗传承的积极参与者。迎灯过程中,摆灯斋时,偶尔会有人因不了解规矩,从子灯上随意跨过,他总会第一时间快步上前,态度温和却又不失认真地科普相关知识;看到有人破坏现场秩序,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拉住对方,协助现场工作人员组织维护秩序,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份传统民俗的庄重与神圣。

“小时候觉得扎龙灯是‘老古董’,直到6岁那年,看到爷爷带头请龙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深深触动了。”黄子豪感慨万分地回忆道。他向档案馆捐赠了384张照片,然而他手机相册里有关板凳龙的照片远不止这些。打开相册,映入眼帘的全是板凳龙的身影,有他自己扛着板凳龙时略显青涩的模样,也有破旧龙灯骨架在岁月侵蚀下的沧桑记录。这些照片见证了他对板凳龙从懵懂好奇到热爱传承的转变。“文化传承,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我希望等自己三十岁的时候,能成为一名龙头手,亲自去请龙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期许。

“每一张老照片,都可能是文化传承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浦江县档案馆接收指导科负责人楼邦看着这384张照片,认真介绍道,“这是档案馆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发布材料征集令。此次浦江板凳龙舞进北京中轴线,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浦江板凳龙’相关材料,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浦江板凳龙’专题数据库。将征集到的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归档,方便大家研究考证。”

这些珍贵的影像,将成为活态传承的“数字土壤”,孕育着浦江板凳龙传承发展的新希望。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半页古朴的工尺谱,甚至是一副褪色的龙灯骨架,都是唤醒文化记忆的珍贵密钥。在这条永不停歇的“浦江板凳龙”传承长河中,每一代人都身兼双重角色,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摆渡人。黄子豪,这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00后,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这份千年非遗的传承添砖加瓦,让那浓浓的文化乡愁在岁月长河中绵绵不绝,代代相传。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