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2 06:25:03
来源: 无
有人说,铺张开来的巷子,才是城市的里子。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没有商业的气息,只有岁月留下的痕迹,这是藏匿在繁华都市中独有的生活气息和味道。
金华的巷子,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对本地人有特殊的意义。城中几百条街巷,每一条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位于城东街道北面的石榴巷,又有多少光阴的故事?
石榴巷,只听名字就知道这条巷子肯定与石榴有关。最早时,它叫石榴园,是南宋宰相叶衡的后花园,石榴巷的得名便来自于此。
历史上,叶衡有一段判词颇为出名:“东家屋被西家盖,仔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拆屋别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这是他在常州当太守时的一桩经典判案,体现了叶衡为官公正、机智过人。陆游还将这一故事写在了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
石榴巷过去也叫塔后巷,“塔”即万佛塔。根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此巷西段称为石榴园,东段称为塔后。1957年,东段改称塔后巷,1966年又改称永胜巷,直到1984年复称石榴巷。
叶衡的石榴园里有没有种石榴我们无从而知,不过,巷子两旁原是郊区农民的果园,园内种植的水果就有石榴。据小巷居民描述,现在的石榴巷两侧也种有几棵石榴树,每年5月盛开时,阳光下的石榴花似烈火明艳,好看极了。眼下,巷子两侧的树木大多是光秃秃的,记者实在无法辨认哪棵是石榴树,只得等5月石榴花开时再来感受。
虽然现在不是石榴花开的季节,但石榴巷里处处有“石榴”。从胜利街与石榴巷的交叉路口进入,“石榴巷”三个大字赫然眼前,两侧的墙绘皆与石榴有关。一条巷子从头走到尾,从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石榴的诗句,再到挥洒泼墨的石榴写意画,以及石榴的历史、寓意等图文介绍,全与石榴有关。就连墙上的漏窗也是石榴图案,巷子中段还有一个大型的镂空红石榴雕塑,石榴含量非常之高。
石榴巷很适合一个人闲逛,这是城市一隅的安静角落。石榴巷西段尽头是胜利街,车来人往很繁华,沿街店铺也很热闹。可当从胜利街走进石榴巷时,周遭的嘈杂声突然就消失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原本匆忙的步伐也不由得变慢了。
石榴巷与胜利街仿佛有一道“结界”,外面车水马龙,里面岁月静好,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漫步在石榴巷,环境格外安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老巷子的风不急不缓地吹着,听听耳边清脆的鸟鸣声,心都静了许多。
巷子两旁的居民楼看着有些老旧,越往东段走,房子越低矮,一扇扇斑驳的门,似乎框住了时间。住在这里的人,应该是悠闲、惬意的,不经意一抬头,便会看到窗台和墙头上的盆栽,有花和绿植,也有青菜小葱,处处都是生活。
在石榴巷75弄附近闲逛时,记者遇到了居民朱春生,他住在石榴巷已经40多年,得知来意后,他盛情邀请记者来到他的家。
房子只有朱春生夫妻俩居住,小院子打扫得清清爽爽,院中还有一株20多年的葡萄树,树干有手臂那么粗,葡萄藤一直攀爬到二楼的天台,爬满了整个葡萄架。通往天台的台阶上,种着一些蔬菜,一盆盆码放得很整齐,接连几天的春雨浸润得菜绿油油的。
“我们这里住住是很舒服的,闹中取静,邻里都很和睦。”对于石榴巷的生活,朱春生觉得很知足。
今年83岁的梁如山和82岁的李云秀夫妇也是石榴巷的老居民,从将军路拆迁后搬到石榴巷,在这里住了20多年,他们的女儿也住在石榴巷。每天,梁如山都要早起散步,从石榴巷往东走,到旌孝街,再到万佛塔,一直走到江南,然后再从胜利街回到石榴巷。
“巷子里有很多写石榴的诗,我最喜欢李商隐的那首《石榴》,都会背了。”梁如山说,石榴巷经过改造后,环境变化很大,人文味更重了,巷景更美了。“每天在这里走,看到两边这么好看,心情都特别好。”
梁如山对石榴巷的人和事很熟悉,巷头巷尾开的是什么店,店主是哪里人,他都知晓,小巷居民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熟络和亲切。“在巷子里遇到几个人,站着都能聊上半天。”李云秀告诉记者,巷子里的居民住久了,彼此都很熟悉,不管知不知道名字,见了面总有许多话聊。
采访时,记者询问了石榴巷里石榴树的事。梁如山说,巷子里有好几棵石榴树,石榴花开时红红火火的很好看。“每次散步路过我都要站在那边看一会,不过去年有一棵石榴树倒了,很可惜,今年少了一棵石榴树看花了。”
石榴巷里,没有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没有霓虹灯的流光溢彩,只有纯粹的生活味和烟火气。
巷子里,除了几家餐饮店,最多的是理发店。靠近旌孝街的巷子口,有一家名叫“蕾蕾理发”的店格外吸引人,如果不是店招和理发店外标志的旋转彩灯,很难把它认成是理发店,因为它实在太像花店。
店门口种满了月季、兰花、三角梅等,玛姬婶婶(花名)开得正盛。进门后,右边是一架子的多肉,左边地上是刚到的绿植,理发台面上摆满了兰花、绿萝等,还有一缸的小鱼。看得出来,店主人很热爱生活。
今年56岁的鲍红蕾是这家理发店的主人,在石榴巷开了20多年,店面从原先的石榴巷36号搬到了现在的205号。来她店里理发的大多是石榴巷的居民,因为价格实惠、手艺好,许多搬离石榴巷的老客都要来她这里理发。
鲍红蕾喜欢养花花草草,所以店里店外都是鲜花绿植。她说,有客人来店里时的反应和记者一样。“客人问我,你这里是理发店吗?怎么和花店一样。”鲍红蕾笑笑,许多爱拍照的年轻人路过也会在店里拍照,随处可见的鲜花绿植和复古的装修风格很有年代的味道。
石榴巷除了老店,也有一些新店,大多开在靠近旌孝街的路段。路过巷子时,有一家西餐店,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店内是各式的中古家具和摆件,浪漫又复古,店与老巷子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组合。
去年9月,金珏玲和其他两名合伙人一起开了这家店,店里的中古家具和摆件都是他们自己收藏的。选店址时,他们跑了不少地方,直到去年6月来到石榴巷。“老旧的巷子和我们店的风格很搭,位置又靠近古子城,租金还便宜。”
金珏玲说,装修的那段时间,不少石榴巷的居民都很好奇。“巷子许多店开开关关的,他们好奇我们能不能开下去。”她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店面的开张,也为巷子带来了年轻的活力。“生意不错,来吃饭打卡的大多是年轻人,因为一波波的客流,巷子也跟着热闹起来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