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金华人的一天|机械工程师:机器人背后的“造物者”

2025-03-09 06:32:0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郑宇恒 文/摄

若要盘点2025年开年以来的热门话题,机器人一定算一个。远到央视蛇年春晚舞台上,16个身着花棉袄、手持花绢的“福兮”机器人跟着音乐扭秧歌,让观众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近到婺城区雅畈镇板凳龙表演现场,机器人“帅帅”和“雅雅”参与其中,为传统民俗增添了“赛博风”……每当遇到有机器人亮相的场合,就能听到“原来机器人研发已经到了这种程度”的感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两台出现在雅畈镇迎龙灯队伍中的机器人,就产自金华本土企业——浦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公司专业从事高危、救援、作战、巡检等方面特种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去年全年累计销售特种机器人63台。

会行走、能说话、可交互的机器人是怎么研发出来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浦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制造机器人背后的故事。


从图纸到现实,设计依靠经验与想象


李新阳今年25岁,是浦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他在两年前入职,主要负责机器人外形以及内部结构的设计,对于他而言,日常工作需要根据项目的工期合理安排,所以每一天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

“现在我做的项目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涉及很多种功能的机器人。今天我就在根据其中一款机器人的预期功能和应用场景画设计图,其间需要多次与客户沟通,确定设计方案。”李新阳说,从客户提出需求,到最终投入生产,每台机器人的研发大概要花费半年时间。

李新阳展示了一张以前做的设计图,图中机器人的底盘为履带,头戴头盔,手中握着工具。这个看起来漂亮威风的机器人,在形成设计图前,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机械工程师要做的就是根据产品需求,如外形尺寸、重量、模块化功能、场景需求等细节描述,实现从0到1的设计突破。他说:“这一步工作可以参考之前的设计经验,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灵光一现,做设计还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

完成外观设计后,机械工程师还要对内部的骨架传动结构进行拆分与细化,画出零件的尺寸与组装方法,这样才能通过部件的组装,让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都灵活活动。李新阳说:“就像工业设计师在设计电动牙刷时,更侧重设计出适合人手抓握的曲线,而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在这种特殊的形态下,内部零件要设计成什么样,怎样实现组合与安装。”

在将第一台机器人从零件组装成整体时,误差总会突然出现,有时是因为设计的尺寸不合理,有时是因为零部件加工厂处理不当,这时也需要机械工程师及时跟进。“如果工期比较紧,或者零件成本比较高时,我们会模仿前辈们的经验,手拿一把锉刀,慢慢把零件锉磨到合适的尺寸。这可比拼乐高复杂得多。”李新阳说,每天对着电脑思考做不出成品,进车间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从静止的机器到机器人,研发离不开团队合作


去年,李新阳全程参与了一款多功能防爆侦检机器人的研发,积累了不少经验。“机器人研发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整机上,比如这款机器人与同类型机器人相比,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属于防爆型,适用于化工厂等危险场景,防止二次爆炸造成的损失”。他带着记者前往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形似坦克的多功能防爆侦检机器人样机。

据介绍,消防侦检机器人采用履带式四麒臂的机械结构,可以在遥控操作下,完成前进、转弯、爬坡、避障等一系列动作。它兼备侦查和检测功能,可以对现场的气体、液体、固体样本进行实时采集,对上千种核化学进行实时检测;还可以进行现场收音,具备远程喊话交互功能。

从一台静止的机器,变成可活动的多功能机器人,这中间又经历了什么呢?

“完成设计与组装后,就要根据需求,通过算法进行调试,实现视觉识别、语音交互等功能。要是一个人能完成所有工作,那绝对是业内‘大牛’。”李新阳说,机械结构设计是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基础工作,要让机器人真正“活”起来,还需要算法工程师进行二次开发。

在雅畈镇板凳龙表演中,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它手举龙灯,向前行进,这个简单动作的背后,有着不简单的算法。“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难点在于模拟人类的行为和外观,需要具备某些感知能力,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人形机器人本身就站不稳,它还要在龙灯表演中完成传递东西等动作,为了克服重心的偏移,负责算法的同事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进行优化,费了不少工夫。”李新阳说,想要制造出一个机器人,要经历设计、选材、组装和编程等多个环节,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在机器人研发领域创造出多种可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