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 06:32:04
来源: 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农村搞起了互助合作,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提高了。195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试办小型水电站,接着中央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凡是有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基本上做到每个乡或几个乡建设一个水力发电站,结合国家大型的水利建设和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电气化。”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1959年国庆前,金华建成了全国第一座高水平水电站——金华双龙水电站。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坐火车途经浙江时,特意来金华视察,“一垄八站”的经验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金华县岭上公社百善大队党支部书记吴金源思想进步,办事扎实,为了让乡亲们早点告别油灯照明、水碓舂米的日子,便开始张罗建小型水电站。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村民拥护。
百善村依山傍水,不足百户人家,位于厚大源中心地段,距离汤溪20公里。这里山多沟深,水源还算充足。为了节约成本,大家利用老水碓房的旧水渠,在一斗荒地上挖了个两米多深的蓄水池,盖起了厂房。1961年,百善水电站建成,百善村成了厚大源附近继岭上村、群乐村之后第3个用上电灯的村子。
百善水电站坐东朝西,5间房约300平方米。屋里装着一台10千瓦的电动机,经技术员改装后用于发电,还配套搞了粮食加工坊。用水轮机带动脱谷机、碾面机、番薯机运作,同时米床、风车这些老农具也没闲着,辅助机器加工粮食。
碾米机
加工稻谷每50公斤收两毛钱。本地人有洗晒番薯粉的习俗,秋天番薯丰收时,粮食加工坊加工量很大,加工番薯每50公斤收一毛钱。当时不收现金,来加工需要开票,每10天去大队会计室结一次账。加工坊开工时间和生产队出工时间同步,有些村民赶在上工前挑着稻谷来加工,只要“轰轰”的马达声一响,其他人便立马闻声赶来。
来加工粮食的不光有本村人,琅琊区石道畈公社的下陈村、岭后村、雅城村人都会来这里加工。这些村子都在深山里,离百善村5公里。村民需要翻过一座叫“米糠”的陡峭山坳,一来一回,得花上整整一天。因为来加工粮食的人实在太多,队伍常常把加工坊门前的大路堵得严严实实。村里知道很多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除非遇到机器坏了或者夏天溪水太少要反复停机等水的情况,当天来的一定给加工完。
国家困难时期,树木被过度砍伐,山林遭到了严重破坏。下大雨时,没了树根吸水,洪水混着沙石哗哗地往下冲,一下就把堰坝冲垮了。记得有一年夏天,坝一个月就被冲垮了两次。当时正好是农忙时节,修水坝缺少人手,粮食加工坊因此停了半个月的工,有些人家断了粮,只能拎着米斗四处借粮。我们本地有句俗语叫“小米斗救性命”,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水电站白天加工粮食,晚上发电照明。虽说15瓦的灯泡有些昏暗,可比松明、煤油灯强多了。我老婆农闲时上山割芦草,晚上就着电灯编草绳卖给供销社,多少能贴补些家用。那时候我们村年轻人找对象都比别的村容易——谁不羡慕我们有电灯啊!
村里每晚供电到10点,停止供电前闸刀会反复开关3次,大家看到这个信号就知道马上要断电了。要是还在做家务,就要加快进度,争取5分钟内完成。当时家里一般会在厨房、中厅和卧室各安装一个灯泡。如果哪天家里突然临时拉线或更换更高瓦数的灯泡,那肯定是要办喜事了。
办喜事的人家会特地去打招呼,水源条件允许的话就会延长供电时间。有的操作员还会在酒席高潮时闪动灯光,暗示主人家,要讨杯喜酒喝,闹一闹图个开心、吉利嘛!主人家一看这个信号,就会立马送去酒菜,要是一时太忙脱不开身,那么第二天准会补份礼专门送去。腊月里供销社包年货要加班,我们也会给他们延长供电时间到半夜。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村里在米糠口一带开荒造田。村里临时拉电线装了十几盏灯,照得工地亮堂堂的。如今那些梯田又退耕还林了,但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水电站有两名职工,均为本村社员,最早来的是退伍兵丁增土。后来他俩陆续调走了,一个换成了我的堂哥谢叔平,另一个就是我。我堂哥是汤溪中学毕业的,在杭州搞过科研,这人特别爱钻研,机器出了毛病都是他修。我1961年从汤溪中学初中部毕业,后来回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1963年顶替丁增土进入水电站工作,当粮食加工员兼发电人。
水电站实行年薪制,每年补贴大概2500个工分,丁增土和谢叔平属技术工,工分比我略高,具体多少,过了太多年,我也记不清楚了。虽说工分不多,但这项工作好在不用日晒雨淋。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力联网后水电站就停用了,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加工坊也承包给了私人,为公平起见,以抓阄的方式每年轮换招标。我也承包过一年,承包款为300元。后来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村里只有些体弱多病的老人,田地荒了,水电站也彻底闲置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