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16:08:53
来源: 无
春江水暖,草木勃发,又到植树好时节。3月11日,2025年植树节来临之际,市领导带头开展义务植树。栽苗、填土、浇水……一排排小树身姿挺拔,站立春风里。当天,八婺大地掀起植绿护绿热,广大市民不负好春光,有的自发前往身边的植树点栽种树苗,有的踊跃认养绿地、树木。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据资料记载,我市党政领导已带头开展义务植树43年,让山披锦绣、城市焕颜。
透过植树这件事,我们看见金华生态文明建设的韧性。近年来,我市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金华颜值飙升、内涵日丰,浙中大花园生态景观加快绘就。
清流潺潺,水草丰茂,成群的石斑鱼仿若空游。位于婺城区的漪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养殖污染、乱排污水等原因,漪溪曾沦为“垃圾河”“黑臭河”。经系统治理,漪溪摘掉了劣Ⅴ类水的帽子,成为沿岸村民家门口的美丽水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市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生态环境保卫战、环境提档争先行动等,解决一批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程又一程,时刻不松劲。一年复一年,山川换新颜,家园更美丽。
触目可见的美丽,是家门口的一池碧水。2013年我市打响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以来,清源、截污、纳管等治水行动有序开展,连续10年夺得“五水共治”最高奖项“大禹鼎”。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2013年治水前,全市地表水断面三分之二为劣Ⅴ类或接近劣Ⅴ类。2024年,全市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连续8年占比100%。
抬头可见的幸福,是那一抹“金华蓝”。我市以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开展PM2.5和O3“双控双减”,通过不断优化调整能源、产业、运输结构,高水平打赢蓝天保卫战。市区PM2.5浓度从2013年的70μg/m³降至2024年的30.2μg/m³。市民马越山是摄影爱好者,多年来,他用2000多张照片记录了市区天空的变化。“10多年前,镜头中的景象往往呈灰色调,现在常是蓝色调。”
此外,我市以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为抓手,打造森林乡村、森林城镇、森林城市,不断蔓延的绿意,让八婺大地变为绿的海洋。金东区孝顺镇白溪村是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走进村中,只见杉木亭亭、茶花簇簇,桂花树、石楠错落有致。白溪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2007年以来,村里在荒坡野径和边角地栽植树木万余株,村民“推窗见绿、移步入林”。
如今,绿水青山成为幸福增长点,我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含金量不断提升。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当“双碳”行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市深入实施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绿色工厂,配备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生产设备,高效利用能源;建设太阳能电站,减少碳排放。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我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加码,相关经验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让世界看见金华的生态担当。
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多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越织越密,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
《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金华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我市出台一批批地方性法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治水为例,巩固黑臭水体期间,我市重拳出击,关停整治“低小散”作坊4.6万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000多起。
我市还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3200多名河湖长、5400余名林长为山河当“保姆”、做“岗哨”。晨曦初染东白山,东阳市虎鹿镇西垣村林长刘晓锋已跨上“电驴”,携带扩音喇叭和灭火器,驶过盘旋山道进入林间。刘晓锋说,春旱风燥,当严防林火。“苦点累点不算啥,东白山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藏,我要尽心尽责守护好。”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没有旁观者、局外人。多年来,我市市民群众争当生态环境守护者。
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曹荣安传承雷锋精神,奔走在街头、企业、工厂、学校等地开展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理念,牵头组织了各类环保主题活动2000余次;全国劳动模范曹兰招数次承包山林,种下杉树7000亩;兰溪游埠镇沐澡塘村退伍军人护鸟队数年如一日守护白鹭,让一片30多亩的湿地成了“鸟的天堂”……他们背后,是无数热心环保的金华人。
制度护航,市民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浙中大地上演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桃花水母、水质指标生物EPT昆虫、兰江刀鱼,以及鸳鸯、小天鹅、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频频在八婺大地登台亮相,让市民群众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妙趣。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忆往昔,久久为功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看今朝,八婺大地的广袤山川,成为“聚宝盆”,为“共同富裕”提供了诸多“打开方式”。
山林里长出“摇钱树”。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森林经营、盘活林场资源资产、林业碳汇等探索实践,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66亿元,居全省前列。
婺城区新狮街道的苗圃基地是“林苗一体化”改革试点项目。走进基地,只见枫树、紫荆等苗木挨挨挤挤,工人们手持智能滴灌设备穿梭林间。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科学规划,在不降低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前提下,对林下空间进行苗圃化改造,解决花卉苗木产业用地空间问题,构建起从种苗繁育到造型造景的全产业链,林地亩产值提升40%,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2.3万元。
碧水中淘出“金疙瘩”。近年来,我市各地因地制宜,将家门口的好水转化为增收致富的“源泉”。
义乌市沿八都溪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画好“浪漫八都”共富线。大陈镇上坑仁村位于八都溪上游,村民李得先销售泳衣、冷饮等,日营业额近千元。永康市西溪镇水质改善后,西溪影视基地“片约”不断,《芈月传》《无心法师》《花千骨》《老九门》等爆款影视剧剧组慕名取景,引来游客数十万人次,拉动消费超亿元。
磐安县安文街道花溪村依托流淌千年的平板溪大作旅游文章,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如今全村238户村民中,69户经营农家乐。村民付志红的民宿有客房8间,每间价格400-800元。“每到旅游旺季,我家就‘一床难求’,去年营业额有四五十万元。”付志红得意地说,花溪山好水好,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原来‘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