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追问丨三问“浙婺梅兰现象”之三:500岁的婺剧,何以青春长驻?

2025-03-17 07:01:0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夏斌婷 陈丽媛

近日,在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颁奖典礼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以下简称浙婺)的三名演员登上领奖台,分别摘得主角奖、配角奖、新人主角奖。他们均为90后,行当各不相同,其中最年轻者刚满30岁。浙婺成为此次获奖人数最多的单位,继八上春晚、扬帆出海之后,又迎来一波“泼天的富贵”。

年轻人的戏曲DNA,在浙婺觉醒并传承。当一些戏曲院团苦于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困境之时,浙婺年轻人才却满园春色,呈现出“梅”(梅花奖)“兰”(白玉兰奖)竞相绽放、传承青蓝相继的景象。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近年来,浙婺屡屡以“现象级”的姿态广受关注,在院团改革、专业奖项、出海交流等方面大放异彩,究其原因,都离不开其人才战略的支撑。

2021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发文倡议,号召全国戏剧界2000多家戏曲院团向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学习。倡议书中专门提到浙婺百花竞放,积极扶持培养青年戏剧人才、激发青春活力的传承精神值得学习。同年,深化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现场会在金华召开,浙婺经验成推广典型。

浙婺何以新人辈出?500岁的婺剧,何以青春长驻?地方戏曲如何从一方戏台拓展为后浪奔涌的广阔天地?跳出戏曲看婺剧,未尝不是另一出好戏。



和年轻人对话

任何事物要拥有未来,就必须和年轻人对话。对于戏曲来说,摆脱老气横秋的印象,捷径就是让队伍先年轻起来。

年轻需要传承。5朵“梅花”,9朵“白玉兰”。荣誉塔尖之下,是浙婺以6070后为中坚力量,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新秀为新生力量的三级梯队结构。全团演员行当整齐、男女并重、亦文亦武。据不完全统计,浙婺目前拥有90后演员34名,00后演员42名,两者之和占比演员总数超五成。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婺就有意识地让舞台年轻起来,《昆仑女》《穆桂英》《白蛇传》等经典剧目,都被打上了“青春版”的LOGO。这得益于陈美兰在38岁舞台生涯最辉煌的时候就慨然地将代表作传授给学生杨霞云、巫文玲、陈丽俐等青年演员,让他们担纲主演,并成立了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敦促他们成长。舞台经验足,提升进步快,杨霞云获得梅花奖时31岁,楼胜获得梅花奖时也才34岁。

年轻需要托举。2016年,李烜宇还是浙婺的临时工时,浙婺院长王晓平就大胆起用新人,让他担任《红灯记》主演李玉和。李烜宇诚惶诚恐:自己一个无名小辈,凭什么让团里的20多位一级、二级演员配戏?整整两个多月,他一边见缝插针地照着原版打磨演技,一边认真吸取前辈老师的调整意见,精益求精,演出最终收获各方好评。因为成功饰演李玉和一角,李烜宇荣获第26届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那出戏的节目单,震惊了不少业内专家:“从没见过这么不论资排辈的戏。”如今,对于浙婺托举年轻人的力量,李烜宇已经习惯,当机会来临时,他会不遗余力地争取。今年让浙婺摘得两朵白玉兰的《浩气春秋》,就是他主动向院长王晓平提出建议,得到支持后重新编排的。为了让他第一次参与创作的剧本更加成熟,浙婺拨出专项经费,举办了一场重量级研讨会,与会专家清一色都是全国知名专家。剧中庞德一角也是在这次研讨会上被确定为立体化打造对象,成就了在配角岗位上深耕13年的浙婺演员刘福明。

年轻需要氛围。成功非一日之功,成角非一人之功。得到舞台的浙婺年轻人展现出强大的自驱力:中国婺剧院的练功房从早到晚没有空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的演员轮番登场,不分昼夜地唱念做打翻、手眼身法步。无须制度规定,无须他人监督,每个人都一丝不苟地练习,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也不例外。条件已经创造,能不能抓住机会,就各凭本事了。戏曲人的艺术生命本就不长,谁愿意蹉跎青春呢?年轻也是一种责任。

李重均出国主演《吕布试马》 夏斌婷/摄

看,浙婺的年轻人:1998年出生的叶路成,已是3部大戏的主演。李重均、袁健皓、闫璐等00后,都在出海演出中担任主演,同样是00后,麻锡妃、赵若灿、赵袁晨、李现闯、戴丽霜各有一身绝活,均被推荐到央视舞台展示。00后“小青”卢芙蓉亮相央视《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与梅花奖得主楼胜、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得主陈丽俐同台出演《白蛇传·断桥》。在蛇年央视春晚中,浙婺派出的40位演职员中60%00后,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婺剧5位00后登上央视舞台展示“五绝姜梦婷/剪辑

让年轻人有奔头

浙婺如今青年人才辈出,做对了几件事。

抓源头育根苗。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先后成立婺剧促进会,持续扩大婺剧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繁荣婺剧市场。为一个地方剧种设立专门的促进会,时至今日仍能称之为全国创举。

2008年,金华启动婺剧进校园活动。经过10多年耕耘,如今已有约50万名金华青少年走近婺剧、学过婺剧。通过在年轻一代中培育戏曲的基因,看着婺剧长大的他们,正在成为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的忠实拥趸和新生力量。年复一年,每每都有婺剧小梅花脱颖而出。仅近5年来,金华已收获28位“小金桂”、4位“小梅花”,以及8个集体节目获“小金桂”称号、2个集体节目获“小梅花”称号。本届白玉兰的另一名金华籍新人主角奖得主、京剧演员阮登越也是从婺剧小梅花发展而来。

去年51日,浙江省首部关于戏剧传承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又在法律层面进一步为婺剧发展提供了保障,将金华对婺剧的关怀和支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处。

全力托举造人才。“人才的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浙婺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十分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越是大型演出、创排新剧目,浙婺越多用优秀青年演员挑大梁,既让演出青春靓丽,也给年轻人展示机会。院团会根据青年演员的自身特点量身打造剧本、设计唱腔、编排动作,持续锻炼并储备后备力量。

陈美兰新剧目创新工作室,堪称浙婺的“黄埔军校”,既有团内名师手把手传艺,还广邀名师为年轻人进行专项培训。年轻人提出深造需要,经过研判,浙婺都会支持、牵线、促成。创新创造的氛围越来越浓,近10年来,相关剧目创新成果达60余项。

人人都是贡献者。浙婺院长王晓平给自己的定位是,通过整体规划和布局,激活全团老少人力资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年轻人唱主角,离不开前辈的发光发热。浙婺有像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郑兰香、吴光煜、徐勤纳、邵小春、朱云香、吴子良、朱元昊、苗嫩、刘智宏、黄维龙、郑丽芳、吴淑娟、徐丽君、周跃英等一大批愿意提携后辈的艺术家,他们不辞辛苦带学生、教唱、排戏,甘当绿叶,乐于给年轻演员配戏,随时指点帮助年轻人成长,并随浙婺赴农村、学校、社区开展义务巡演,到外省参加文化走亲,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自己的艺术生涯。

舞台上有主角配角,院团里都是主人公。在浙婺,没有单打独斗的表演,只有新“一棵菜精神”。“一棵菜精神”强调各个部分要紧密配合,就像一棵菜不同部分(菜根、菜心、菜叶、菜帮)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艺术而奋斗。浙婺的新“一棵菜精神”不仅注重协作,还强调创新、互助。每一场演出,乐队、灯光、舞美、服饰、化妆、音响……大家都同心协力,一专多能,全力以赴。所以,即使是无法继续在舞台上展示技艺的龙套演员,院团也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着想,送他们出去学习灯光、音响、道具制作或服装设计等,妥善安排转岗。聚光灯无法触及的角落,浙婺往往赋予更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确保老演员获得适当的待遇,也能让年轻人觉得未来更有奔头。王晓平说。

人人都有获得感。浙婺看准机会就送青年演员到合适的平台展示才华,到下属分院、兄弟院团、民营院团交流学习。中国婺剧院小剧场惠民演出、下乡演出正本前的折子戏展演、婺剧进校园、文艺赋美进社区等活动,都是浙婺演员的历练场和展示平台。谁有功,谁有戏,就能上。这既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也让他们以观众的反应及时检验自身,以戏带功、以功促戏,还能扩大婺剧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浙婺每个年轻演员每年至少演出100场。无论是在乡村还是海外,年轻演员都能成为主角,获得广泛的关注和粉丝的追捧。就连乐队成员也成了香饽饽”——浙婺在海外演出中,专门设置婺剧音乐展示环节,技艺精湛的乐师还会被委派到其他团体进行教学。

一枝独放不是春。利用人才、资源、市场、平台的优势,浙婺帮助兰溪婺剧团(现为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打响李渔戏剧文化品牌,积极帮扶金东区婺促艺术团,推动组建武义县婺剧传承中心,为民营剧团演出牵线搭桥,通过区域院团联盟,建强“大婺剧”生态圈。婺剧人的荣誉感、幸福感越来越强,年轻人越来越有奔头。

如何接住“泼天的富贵”

近年来,婺剧作为地方戏剧的代表,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才,这无疑令人振奋。

然而,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接受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采访时所言,婺剧在中国戏曲界仍是一棵成长中的幼苗。对于许多观众而言,婺剧可能仅以武艺高强著称,还有许多人对婺剧了解有限、认识不足。

任何剧种要想持续发展,都必须在传承和普及上取得平衡。

一方面,要实现全面的传承。为了保持浙婺的持续繁荣,不仅需要不断涌现的演员人才,更需要在多个层面上实现全面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在精品剧目制作方面,编剧、导演、音乐等人才,都是浙婺持续推出优秀剧目、效益再创新高所必需的新鲜血液。浙婺目前更多采用引进外部人才的模式,可以尝试通过传统剧目的复排,发掘内部更多具备编剧或导演潜质的人才,持续进行培养。就像《浩气春秋》一样,多吸纳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和认知,在继承中创新,但需注意在流量狂欢中守住剧种根脉、找准破与立之间的平衡。在灯光、舞美、音响等技术领域,也需要更多掌握新技术、符合现代审美的人才,以促进像《三打白骨精》中无人机小蜜蜂这样的创新创意实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喝彩,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要进行多维度的传播。文化“走出去”战略不应仅限于单一渠道或单次成果,剧种的推广也不能只靠圈内人的叫好,还需要更多“路人”的点赞,婺剧的传承与传播都需要更广泛的线上线下渠道。当下,浙婺演出一地火一地、追戏者“人从众”的现象,早已成常态。如何更好地扩大婺剧朋友圈?网络平台少不了——浙婺正尝试在线上拓宽推介渠道,通过在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全方位发布婺剧相关资讯,以加深海内外观众对婺剧的了解;一些年轻演员也自发在bilibili、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社交平台开设直播、发布视频等,以自己的努力为婺剧争取更多破圈机会。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但是只要有好的环境持续下去,伟大就必然会来。泼天的富贵是浙婺的机会,也是全新的课题——领奖台上的璀璨毕竟短暂。勇立潮头,不易;永立潮头,更难!站在舞台中央的浙婺年轻人们,请继续迸发活力、创新创造、绽放“金”彩。

(图片和视频由浙婺提供,署名除外)

相关作品

1.追问丨三问“浙婺梅兰现象”之一:静气、锐气、争气,点赞金华青春力量

2.追问丨三问“浙婺梅兰现象”之二:浙婺一门三“进士”,“半壁江山”何以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