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07:03:01
来源: 无
婺剧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资源,近年来还在艺术成就和市场表现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将传统剧目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婺剧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以下简称浙婺)为引领,培养了一大群杰出的年轻演员。其中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里面看到了很多临时工的身影。
在社会的固有认知中,临时工似乎总是与不稳定、低保障、临时性工作画上等号。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临时工的身份绝非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他们同样能够凭借自身努力与才华,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非凡篇章,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成就一番大事业。
浙婺的新晋“白玉兰”主角奖得主李烜宇就是以临时工身份入行的。但他怀揣对戏曲的热爱,利用每次演出机会打磨演技,不断学习提升,很快得到领导赏识,走到台前成为主演,实现了从临时工到婺剧中坚力量的华丽转身。
为什么浙婺选择他作为主演,还有一众一二级演员为其作配?
有为方能更有位。李烜宇没有因临时工身份而懈怠,反而凭借沉稳的心性、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剧目故事的探索热情,在剧目创新和新剧目创排中发挥关键作用,给婺剧注入青春活力。虽然是大学退学才入行,但他不惧短板,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表演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表演素养,还会把自己此前学习的京剧麒派唱腔与婺剧创新结合,让自己的表演愈加出彩;演出间隙,他会抓紧时间观摩专业演员的表演,仔细琢磨每个动作、每句台词的处理方式,从细微之处汲取表演技巧;他会为了一个角色,找到主人公的家乡了解其故事,以深入理解、刻画人物……正是凭借着这股子对表演的执着与热爱,以及日复一日的努力积累,他得以在众多临时演员中崭露头角,一步步踏上更大的舞台,成长为备受赞誉的婺剧新星。
不拘一格育人才。如果参照传统戏曲行业“论资排辈”的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量有能力、有闯劲的青年人才的艺术生命将被耽误,有些演员到了艺术生命末期才得以担任主角,更有甚者一辈子只能坐冷板凳。浙婺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皆可成才”,敢于打破“排队队,分果果”的旧观念,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工龄、年龄、职称,让年轻人用实力说话,能者上;有徐汝英等艺术家积极发扬婺剧界“传帮带”的光荣传统,更有陈美兰等名角的“急流勇退”,让青年演员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这样的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浙婺始终保持以60、70后为中坚力量,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新秀为新生力量的梯形结构强大阵容,“后浪”奔涌。这些演员不仅在国内戏曲春晚、戏曲晚会上展现了非凡的才华,还跨出国门,进行官方巡回演出,真正意义上推广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总而言之,临时工能够成大器,首先在于他们拥有强烈的进取之心,能坚持拓宽自己的技能边界,锻炼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其次,社会环境的日益包容与多元也会为临时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像浙婺这样,各类行业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人才选拔机制愈发注重个人能力而非身份背景,这将使得临时工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被发现、被重用。
临时工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工作状态,绝不是限制个人发展的枷锁。
社会各界需进一步摒弃对临时工的偏见,给予他们平等的发展机会与尊重,完善相关保障制度,让临时工能够安心逐梦。而对于广大临时工群体而言,要始终坚定信念,保持奋进姿态,用实力打破身份壁垒,向着更高的目标勇毅前行。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临时工也必将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大放异彩,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