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浦江板凳龙的前世今生

2025-03-17 16:00:27

来源: 无

作者: 钟旭妙/文 吴拥军/摄

当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岁月长河中淬炼出万千瑰宝,浦江板凳龙以最朴素的姿态跃入历史星河——一条板凳,万盏灯火,千载光阴。它从唐宋的阑珊烛影中蜿蜒而来,在农耕文明的肌理上刻下印记,又在非遗的春风里舞动。


千年龙影:从唐宋灯火中走来

夜色如墨,星火摇曳。当第一支竹篾在匠人手中弯折成龙的脊梁时,浦江板凳龙的故事便随着盛唐的月光,流淌过宋元的河岸,轻拂明清的烟火,最终照亮浦江现在的这方水土。“烛龙夜舞千村火,稻浪风翻万顷金”,那些用板凳串联的灯节,是江南丘陵间最灵动的诗行——每片龙鳞以竹为骨、纸为肤,龙眼由朱砂点染,龙须以蚕丝垂坠,书画之乡的文脉在匠人指尖悄然苏醒。正如县志中模糊的墨迹所载:“正月灯会,百龙竞舞,烛光映天如白昼。”

千年来,板凳龙的筋骨始终深扎于农耕文明的土壤。3年生竹的坚韧,是土地对时光的承诺;麻绳捆扎的关节,凝结着乡民协作的默契。板凳龙身上水墨晕染的仙华山色,剪纸镂刻的江南窗棂,书法题写的祈愿诗句,让这条龙不仅是舞动的彩灯,更是一座流动的民间艺术馆。


乙巳年正月十一,浦江板凳龙踩街活动给了热爱舞龙的人一场惊喜。从东山公园起灯,老体育场收尾,万人空巷,线上线下观者无不欢欣鼓舞。正如观者直播后所作的诗“龙峰塔影古木深,灯舞翩跹映瑞云。板凳连珠光璀璨,身姿盘绕势雄浑。千年薪火传民俗,十里欢声动地闻。此际神州同奋起,东风一日满乾坤。”忽忆起,杭州之江文化中心的展演。20米巨龙在锣鼓声中腾跃,66节子灯如珠玉串联,水墨绘就的仙华山与书法题写的诗句随龙身流转,恍若一幅游动的浦江长卷。舞者以“麦饼团”阵式盘桓,观众席里孩童摇旗呐喊,老者泪光闪烁,城市与乡村因为非遗文化同频共振。

破茧:非遗语境下的新生之路

 “春节”带着板凳龙舞进人类非遗殿堂,蛰伏的龙魂终于等来惊蛰。

在浦江县非遗馆里,匠人们虔诚地重启古法:竹篾折弯的角度需精确到毫厘,皮纸裱糊的层数暗合节气之数,固定龙尾的三个灯角延续着“天地人”的隐喻。

创新之花悄然绽放:薄纱为龙身披上铠甲,LED灯泡替代烛火,少儿舞龙队以缩小版龙灯演绎童真版的非遗传承。


2025年元宵前夕,浦江板凳龙开始千年未有的远征。百人舞龙团携龙北上,龙身以红绿为主调,八仙云纹与“六六大顺”的66节子灯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祝福。工作人员连夜修饰龙鳞,只为让首都北京观众见证最完美的“流动艺术馆”——龙身一面是浦江书画名家绘制的“鱼跃龙门”“仙华山胜景”,另一面是书法家题写的祈愿诗行,墨色与灯光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向未来:群龙起舞与传承守护

正月十四的奥林匹克公园,寒风未减人潮热情。百名舞者身着绛红战袍,在鼓点中演绎“大地回春”:龙身盘桓如太极,龙尾甩动似惊雷,LED灯光在龙脊流淌,与鸟巢的霓虹遥相辉映。当“麦饼团”阵式一圈绕着一圈展开时,观者不由感叹:“这不仅是舞龙,更是用身体写就的哲学符号。”



而那刻的浦江,传承已超越技艺本身。抖音直播间里,巨龙穿过数字鸿沟,收获百万点赞;研学基地中,少年执笔为龙身添彩,将个人姓名与非遗基因编织;随板凳龙进京的美食杨梅粿与灰汤粽也成了舌尖上的文化使者。正如龙身制作时“先糊薄纱再裱皮纸”的智慧,传统与创新始终唇齿相依——薄纱是抵御时光侵蚀的甲胄,皮纸是文明原真的肌肤,而喷矾固色的工序,恰为文化基因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巨龙飞舞。在杭州非遗馆的玻璃幕墙前,它曾与数字投影的宋韵龙灯共舞;在北京中轴线的苍穹下,它与现代都市完成了一场史诗级的对视;在河北秦皇岛“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上,它与更多的龙一起向民众献上一场精彩的非遗盛宴。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浦江板凳龙”材料征集令的发布,浦江县档案馆迎来的第一位捐赠者黄子豪竟然是位00后的摄影爱好者,他带来384张“板凳龙”主题数码照片。镜头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激活传统的法器。这些拍摄于2018—2024年间的影像照片,完整呈现了浦江板凳龙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图景,它们将成为活态传承的“数字土壤”,孕育着发展的新希望。当“00”后将无人机升空拍摄百龙夜舞时,天际线处现代都市的霓虹与龙身的烛光遥相辉映——这或许就是文化基因最动人的表达:既深扎泥土,又翱翔云端。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