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16:57:27
来源: 无
经历了一天的空中颠簸,在埃塞俄比亚原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转机,顺利落地旅行目的地坦桑尼亚……在3月15日更新的时代少年团综艺《非去不可》首期节目“闹腾南半球”中,7名少年团成员抵达印度洋上的度假胜地桑给巴尔岛。
节目中,他们开启了海洋、岛屿、草原、星空与部落的旅行,了解、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作为中文导游,坦桑尼亚小伙莫迪在旅途伊始就上线了,全程带领少年团成员认识、了解桑给巴尔岛的传统文化与自然风情,也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非洲“历史课”。
一开始,莫迪就活用“卖个关子”的中文谚语,让少年们感叹他的中文很溜。在节目的第35分钟,莫迪现场教学了“你好”“谢谢”“没问题”等常用语的斯瓦希里语(非洲本土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不由发问:“你的中文是哪里学的?”莫迪骄傲地回答:“浙江师范大学。”
这个片段很快在浙江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圈子里传开。金华国际传播中心“金枢纽·国际传播使者”、坦桑尼亚籍留学生王晓乐目前在浙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坦桑尼亚在金留学生有一个200多人的微信群,最近大伙儿都在聊“母校在非洲综艺出圈”的消息。
“视频片段一发布,就有人认出了‘老乡’莫迪。”王晓乐说,莫迪是浙师大2015届毕业生,最初在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学习汉语,随后转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我入学时,莫迪已经毕业,但在群里很多人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通过社交软件把视频发给了万里之外的莫迪,他也非常惊喜。”
莫迪透露,桑给巴尔岛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非常多的中国游客,因为中文优势,他作为导游接待了不少中国朋友。平时,他则凭借在浙师大所学的电子信息知识,为当地一些大公司提供电器安装的专业指导。
“我们感到很惊喜,但并不意外。”王晓乐说,在非洲,年轻人对于金华与浙师大这两个名字都不陌生。都说“全国对非合作看浙江,浙江对非合作看金华”,在坦桑尼亚还活跃着很多金华人的身影,投身非洲现代化建设;而不少坦桑尼亚商人也在义乌从事中非贸易,在当地,来自“世界超市”的商品也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对非研究高地的浙师大,在坦桑尼亚还有浙师大参与共建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非洲青年。因此,对很多热爱中国文化、想要来华深造的非洲青年而言,浙师大是首选的逐梦地。
“很多非洲青年学成之后回到非洲投入现代化建设,成为共圆非洲梦的重要力量。”王晓乐说,随着中非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非洲对于中文人才需求非常大,会中文、有中国海外求学工作经验的青年能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在翻译、导游、教师、外贸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浙师大2021级硕士研究生祝歌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坦桑尼亚办事处总干事行政助理。他告诉记者,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他时常会偶遇浙师大校友,他们活跃在教育、外交等领域,“每次都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合作交流起来也格外亲切”。
祝歌伟了解到,浙师大前年在坦桑尼亚首都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了该校在非洲的首个“校友之家”。原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副校长弗洛伦斯·洛加教授就是浙师大校友,学成归国后为坦桑尼亚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及中非友好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也因此担任该校坦桑尼亚校友会会长。
事实上,在金华街头,我们时常会遇见年轻的非洲面孔,他们是跨越万里来金求学的学子。目前,在金华高校就读的非洲留学生共2200余人,已累计培养非洲学生1.3万名,涵盖非洲53个国家。以浙师大为例,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招收短期来华留学生,已累计培养8000余名非洲留学生。一批批非洲学子在金华学习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为中非文化互鉴交流作出贡献。经过30余年的潜心耕耘和努力发展,浙师大已逐步成为国内对非研究的学术重镇,新月湖畔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中国高校中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