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14:43:27
来源: 无
开栏的话:婺城田野上,一群90后、00后新农人放弃都市繁华,以知识为犁铧深耕故乡热土。他们手握科技密钥激活传统农业,重构产销链路开拓市场蓝海,更以创业火种点燃乡村共富之路。《婺城新农人》系列报道,将带您见证这群青年如何在稻浪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聆听土地与青春碰撞出的动人诗篇。
在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下杨村的千亩稻田中,00后“农创二代”杨馨正躬身耕耘。这位毕业于金华教育学院,年仅24岁的新农人,是婺城区杨桂芳家庭农场的副农场主,她管理的1100亩稻田俨然正孕育出新的希望。
扎根乡土:从“农二代”到“新农人”的蜕变
2021年,杨馨放弃城市就业机会,毅然返乡投身农业。这一选择背后,是金华市近年来持续加码的农创客培育政策——通过创业补贴、农机购置补助、农业“标准地”改革等“政策礼包”,为青年返乡铺就坦途。数据显示,金华市45岁以下农业从业主体占比已从三年前的30%提升至43%,新生代农创客群体正加速崛起。
在父亲杨桂芳的言传身教下,杨馨将所学知识与田间实践深度融合。她频繁参与各种水稻新品种推广会、春耕备耕技术培训,并入选2024年浙江省“头雁”培育计划,系统学习数字农业、全产业链管理等前沿课程。“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而是需要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的朝阳产业。”杨馨在浙江农艺师学院的培训感悟,道出了新一代农人的共同心声。
科技破题:智能育秧开启“加速度”
自2024年起,农场800亩早稻种子都选择在“好乐耕”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育秧后运回。新的育秧模式优势显著,育秧和出芽时间提前了3—4天,芽效提高了12%,而且成本并未增加。这一转变,让农场的生产效率实现了大幅提升。“过去人工育秧每天仅完成20亩,如今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5倍以上。”杨馨介绍,今年早稻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0%,全程机械化率达95%,标志着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转变正是婺城区“农业双强”行动的缩影。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教育培训支持与奖励机制等政策扶持,组建“乡创学院”,开设乡村经营、直播电商等专题课程,培训学员超1000人次。杨馨的实践表明,科技赋能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更让“如何种好地”有了创新解法。
头雁领航:产业链上书写共富答卷
作为乡村工匠和“头雁”学员,杨馨深知“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她创新建立“农场+农户”技术共享机制,带动周边农民实现亩产增收。这样的共富实践,与婺城区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乡村振兴的宗旨不谋而合。通过实施农民培训、乡村工匠遴选、省级头雁项目、浙农英才认定等举措,婺城区“新农人”在“量”和“质”上均得到了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新农人”2750名,2024年婺城区成功列入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储备对象。“新农人”群体正以创新理念重塑农业DNA,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未来展望:数字化擘画农业新图景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杨馨的愿景更加清晰:引入新技术与新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发展高效生态、智慧农业,促农村产业兴旺,提升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让每一粒稻米都承载科技含量,让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这位田间“科技官”的铿锵誓言,正是金华万千“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注脚。
如今,在八婺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杨馨们”正以青春之力破题现代农业。他们既传承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粹,又掌握卫星遥感、物联网等“硬核科技”,在共同富裕的壮阔征程中,谱写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现代诗篇。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