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三地匠人倾注心血,为那件天青色的四经绞罗长衫

2025-03-25 06:42:0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潘慧


“老师您好,已经收到长衫,很雅,很喜欢。”

“从衣服上能呈现出老师的精心、精益、精巧、精思、精雅,宝藏收藏。”

收到北京客人的好评,身在浦江的赵芳英脸上露出了笑容。去年7月破例接的客单,赵芳英倾注了心血,时隔近8个月,近日终于完成了从布料到衣服的嬗变。从丝线到织布、染色、裁剪、缝制,这件天青色的四经绞罗制作成衣何尝不是一段神奇的旅程呢?



 

无法拒绝的新客单

从小跟着父亲学艺,16岁进入裁缝行业,如今的赵芳英已获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旗袍制作技艺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和女儿俞璐的一江蓝韵工作室把老一辈的匠心技艺传承下去,做客之余,还坚持带好学徒。

按照以往,客单一年到头也做不完,赵芳英一般不接新客的单子。“今年不接单了,还有很多单来不及做。”去年7月,第一次回复北京客人,她也是这样说的。最终打动她的除了对方的诚意,还有那一块11.3米的珍贵布料。平日里钟爱收藏老布料的赵芳英,深知“四经绞罗”和“天青色”的分量。

一根丝线,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美,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其中,绫罗绸缎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精髓。四经绞罗,就是罗织物中的巅峰之作。

客人寄来的正是一块宽0.39米、长11.3米的四经绞罗,出自四经绞罗织造技艺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家明。1996年,周家明第一次在日本客户手中看到四经绞罗的小样,从菱纹判断,是汉代出现过的四经绞花罗。在织机上研制了一年多时间,他终于让这一技艺“复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江陵马山墓出土的四经绞罗得以再现。

左为二经绞罗结构,右为四经绞罗结构

不同于一般织物上下垂直交织的织造方式,四经绞罗是经线轮流和左侧或右侧的纬线交替、相扣,呈不可分割的链状结构。因为细密度高,极易产生断线和瑕疵,一个技艺娴熟的织工,一天也只能织出5~10厘米长的成品。依此推算,11.3米的四经绞罗需得百余天的工期。交到客人手上,周家明特意提到“这次织得比较密,不容易勾丝和滑丝”。

植物染也是中国传统丝绸技艺的组成部分。天青色等烟雨,这充满意境的颜色,被诗人糅进平仄,被匠人淬入窑火,也被染匠浸入了染缸。为这块四经绞罗染上天青色的是湖北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今年央视春晚中,“蝴蝶仙子”李子柒穿的黄青渐变色的长裙也是出自黄荣华之手。布料珍贵,染色不容有失。黄荣华重新调整染缸染液,还试了小样。为了均匀上色,他郑重把11.3米裁成了4.3米和7米两块。“这个颜色在植物染缸里浸几十秒就要取出,如果一起染,可能会染花掉。”

图源:御染家

本想在去年下半年的线下课程中,当作教案“插队”制作这件长衫,收到布料的赵芳英惊叹于两位大师级匠人的精湛工艺。“我就跟客人说,你要耐心等,我要另外腾出时间,一门心思做好这件衣服。”

好布料配上好手艺

今年过完春节,赵芳英出差回浦江,就开始着手设计裁制长衫。思路很明确,好马配好鞍,好的布料就要拿出最称得上的技艺。因为门幅窄,制衣得“大裁”,中间需要拼接,于是,赵芳英想到了一种“遗失”的针法——黄鳝骨针法。

在传统服饰中,黄鳝骨针法的比喻源于针脚形态的类比,黄鳝的脊椎骨细密且呈锯齿状交错排列,黄鳝骨的反面针脚呈“八”形、正面针迹是星点,形成类似黄鳝的背骨状,因而得名。这种针法多用在衣物接缝精致、易磨损部位,可增强面料耐用性。“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年轻师傅都不会缝,我也不常做了。”赵芳英介绍,黄鳝骨针法不光缝制方法比普通的复杂得多,对匠人的手艺也有很高的要求,手工基础不扎实就缝不好。“它对面料也有要求,面料要薄,缝出的接缝越窄越精致,如果太厚,就显得很笨重,也就不适合这种针法。”


不久前,记者有幸在一江蓝韵工作室看到了这件基本缝制成型的长衫。赵芳英小心翼翼地端出一块素色土布,放到工作台上,翻开土布,里面是折叠整齐的天青色那抹。“平时收着怕弄脏,特意用布包起来。”赵芳英笑着说。近距离看这块四经绞罗,四根经丝为一组左右相绞而形成较大的孔眼,上面还有复杂的花纹,摸在手里质地轻薄、手感滑爽,美观又透气,也难怪有人称花罗为“中国版蕾丝”。

赵芳英翻到长衫里面,一整条黄鳝骨又细又长,完全看不到缝线的痕迹,“从正面看的话,或许能看到很少的小针眼,我们叫星点”。因为有花纹,制作这件长衫的黄鳝骨需要对缝,难度又提升了不少。长衫的领口采用了绲领托工艺,用了含蓄的针法看不到缝线,“传统工艺缝制的领子穿旧了、破了,还能拆卸,换上新的再缝上去”。装领则用针法缝出像编花一样的花型,使领子有灵动性,穿着也更舒适透气。赵芳英说自己是从父亲那里学得一些含蓄的针法,但从前裁缝住在东家赶工,即使是用上黄鳝骨针法也提不上多精致。这些年,她在父亲传授的工艺上进行了提升,在这件长衫的缝制上,更是秉承了精益求精的理念与原则,每个部位都追求细节,讲究“平、正、齐”,“做出来的不仅仅是件衣服,而是一件艺术品”。

从2月开始,断断续续手工缝制这件长衫,赵芳英用心花了整整20多天,“差不多做好了,用彩线装饰领口和袖口又花了一天。”长衫成衣从领口到脚背,长约1.35米,11.3米的用了四经绞罗剩下2米多,赵芳英还打算做一件小衫。原想两件衣服做好了一起寄往北京,听到消息的客人已经迫不及待。完工的第二天,赵芳英打包发货,从夏天到春天的满心期待迎来验收。“客人很满意,说下次还要把其他布料带来浦江找我。”

千丝万缕织就华章,倾注三地匠人心血,华丽衣裳还需一个懂得欣赏的主人。赵芳英认真地回复对方:“合适、喜欢就好,这件衣服好好爱护它。”

(部分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