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东   正文

新闻背后丨金华出租车,曾经什么样?

2025-03-26 17:45:34

来源: 无

作者: 陈玉杰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南宋朱敦儒所作这首《西江月》的上阕,道出了词人终日醉饮花前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金华一些出租车司机的心态,或许如此。

那时的金华市区,没有几幢像模像样的建筑,尤其特快列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城市立面在旅客眼前不仅拿不出手、入不了眼、动不了心,反而铁路两旁满目破败、垃圾成堆。

即便在当时最为繁华的人民广场,及其周边中山路、新华街、八一路一带,路面上也不时可见甘蔗渣、橘子皮、瓜子壳、餐巾纸……

城市小,环境脏乱差,当黄包车如蝗虫般穿梭大街小巷时,立马显现出租车的“高大上”“白富美”——无论“夏利”“‌奥拓”还是“桑塔纳”,均可以在机动车不多交通信号灯又少的闹市区风驰电掣。

更“惬意”的,是出租车司机“凭嘴定价”,比如依据车型按标准收费8元、10元的,基本上15元起步,乘客若嫌贵,不拉真的敢不拉。

就金华出租车乱象而言,乘客敢怒不敢言或者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并不意味着霸道的“斩客”现象可以长此以往。

改变,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蝴蝶效应”也好,“苹果砸中牛顿”也罢,肯定会有某种微小的力量、某个人看似天真的较真来改变这个世界。

1994年11月12日上午8时30分,《金华晚报》负责人和金华市工商联的一位同志,因事从中山路新老兵中转站门前乘出租车去申达山庄,原本打表8元足够,结果下车时司机要价20元。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金华晚报》编辑部迅速行动,于11月14日晚安排记者暗访。

结果比想象的还严重:计价器形同虚设、“凭一嘴”漫天要价、拒载要求打表乘客、以未装计价器为由进行欺诈……

当年11月13日中午,还有乘客投诉,从北苑停车场到位于婺州公园的金华六中,不到4公里的路程,出租车司机要价30元。

这个价格,放到30多年后的今天,出租车也可以跑来回了吧?

“脓疮”戳破,刺痛着整个社会神经。

“出租车司机,火车站、客运中心附近摊贩斩客时有所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金华的投资环境,玷污了金华人的形象,必须严加治理。为了人民的利益,应该对斩客者斩一刀。此事请各责任单位立即着手治理,市‘两公开一监督’办公室监督,也希望舆论界猛追穷寇。”

时任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的批示,让广大市民拍手叫好。

金华出租车“斩客”问题整治行动,由此展开。

事物的发展,往往呈现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金华出租车“斩客”问题整治也不例外。

1994年11月底,针对金华出租车“斩客”问题,市委书记仇保兴再作批示:

1.为了方便群众,主管部门监督电话不要用分机,并且要实行每天18小时值班,接受举报处理。

2.监督电话号码要印刷在每辆出租车和三轮车上,计程器旁边也要贴上启用监督电话的告示。

3.对群众举报,应迅速作出处理,并将处罚结果在报纸上公布于众。如出现两次违章“斩客”,应吊销其执照。

4.金华县管理的车辆,要漆以不同的颜色,进城数量上要有限制,并在处罚政策上统一。

可以这样说,1994年的11月、12月,出租车“斩客”问题整治行动已成为金华市民挥之不去的记忆。

虽然“斩客”问题有历史的偶然性,但广大出租车司机更清楚,要结束“越‘斩’乘客越少、乘客越少越‘斩’”的恶性循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服务。

其实,那时的出租车司机,生活并非外人眼中那样光鲜:工作劳累昼夜颠倒,日复一日枯燥乏味,难以远离职业病困扰……

特别是头顶“高大上”“白富美”光环的他们,一度成为不法分子眼里的“唐僧肉”。

原因在于:收入相对稳定——车内不缺现金,夜间或偏僻地段等待乘客——便于下手,防护装置落后——抢劫难度小,社会面监控和侦破手段欠佳——歹徒认为“值得”铤而走险……

后经公安机关审查,这个“南昌客”竟然是两度杀人劫车的特大在逃嫌犯:1994年年初,他在福建省莆田市汽车站旁停车场,与一驾驶红色桑塔纳轿车的出租车司机谈好了到福建泉州的价钱,于次日下午将司机勒死在去泉州途中。嫌犯将车开到泉州卖掉,赃款挥霍一空后,当年下半年又以同样手段,将浙江省平阳县一出租车驾驶员杀死,并卖掉同样是红色桑塔纳的出租车。此次来金华妄图再次杀人劫车,不想被识破落网。

通过连续3年狠抓规范,金华出租车渐成流动风景线。

如1996年,驾驶员捡到归还失主钱物总价值50多万元,配合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百余名,破获案件45起。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年金华的出租车治安管理站(处)闻名全国,那里的工作人员有着过人的“看家本领”:甭管来自何方,只要心存歹念或犯有前科,基本上被“拿下”。

与此同时,由于《金华晚报》连篇累牍报道金华出租车,看着这个行业由乱到治、由治到好,也让广大出租车司机觉得,《金华晚报》对他们有问题就报,有成绩就表扬,有疑问就解释,外地有好经验就介绍,确实是“贴心人”。

胡肖飞 摄

黄鸣 摄

行风好了,生意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生意好了,从业者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则日益增强。

时光荏苒,重述30多年前的金华出租车问题,并非为了揭开伤疤获取变态的快感。

而是因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我们热爱这座城市,盼望她越来越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也心甘情愿付出努力让她越来越好,就像子女和父母的双向奔赴!

正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