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07:07:01
来源: 健康时报
年纪大了,许多人会不自觉地认为“瘦一些更健康”,甚至还有“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说法,深入人心。上了年纪瘦一点真的更有利于健康长寿吗?临床医生通过大量临床梳理来看,事实未必如此。
别拿20-30岁的健康标准,去要求60岁后的老年人。日前,多项研究整合了大量临床数据发现,我们的观念错了!60岁后稍微“胖”点更长寿,特别是身上有点肉,在生病关键时刻能救命!
“最佳体重值”出炉
60岁后把体重控制在这个范围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关于“住院老年人的理想体质指数范围”的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适当“胖一点”,超重或轻度肥胖(体质指数BMI 25~29.9)可能更有利于健康。
北京医院老年科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950位老年科住院患者,年龄在60~103岁,综合评估这些参与者身体功能相关指标。根据体重指数将参与者分为5组:
结果发现:体重指数过低是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超重或轻度肥胖人群反而具有较好的身体功能状态。
60岁及以上老年人:理想BMI范围为20~26.9,超重或轻度肥胖(BMI 25~29.9)可能更有利于健康。BMI在此范围内的老年人营养状态更佳,身体储备充足,能更好应对疾病消耗(如感染、癌症等),且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综合指标更优。
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推荐BMI范围为22~26.9,此范围可降低死亡风险及功能受损风险,同时减少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
换句话说,老年人适当胖点才长寿。体重过低,往往意味着存在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问题,跌倒、骨折等风险也相对较高。相反“微胖”的老年人反而更能耐受疾病带来的身体消耗。
上了年纪要适当胖一点,
关键时刻能救命
2025年3月,《癌症》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些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中,肥胖的患者(体重指数BMI>30)相比于正常体重的患者(体重指数BMI20~24.9),5年死亡风险降低了30%。
研究纳入了1.8万例肿瘤患者,涵盖头颈癌、肺癌、胃肠道癌、乳腺癌等。分析发现,在肺部恶性肿瘤、乳腺癌、胃肠道恶性肿瘤等不同癌症中,肥胖的人群普遍具有生存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同样患上癌症,稍微胖一点的人更有可能活得更久!肉不是白长的,关键时刻能救命!
老年人微胖更长寿,做好这3点
1. 增加力量锻炼,避免肌肉流失
日常很多人喜欢跑步、走路、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但对肌肉力量的锻炼较少。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想要通过运动延寿,力量锻炼必不可少。力量训练对保持肌肉、防止肌肉流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40岁后每周进行2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推荐三类40岁后最佳的力量训练:自重训练(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健身器械训练。
2. 保证营养摄入,增加优质蛋白
到了一定年纪后,肌肉开始流失,逐渐出现消瘦,老年人应该更重视优质蛋白质的补充。2025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中强调“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倡导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人均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50%以上。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江华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3左右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达不到膳食营养指南推荐标准。蛋白质是肌肉合成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3. 保持运动习惯,减少内脏脂肪
有话叫“肥胖不可怕,就怕胖在肚子上!”太多肥肉脂肪聚集在腰腹部,意味着腹型肥胖,腰围增加、超标。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赵杰202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 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
赵杰医生建议,控制腰围、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要多运动,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