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07:30:02
来源: 无
清明将至,缅怀逝者。
近日,我市民政部门主办了市、县联动海葬活动,本次共有40名(市区15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截至目前,我市已组织29次为834名逝者举行了集中海葬仪式。
传统墓葬往往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地区已面临墓地紧张的问题。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1000万人离世,若全部采用传统土葬,按每个墓穴占地1平方米计算,十年就能消耗100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面积。
海葬以环保性、经济性、文化包容等特点成为很多人主动选择的生命告别仪式,如今已成为近年来倡导的文明绿色殡葬方式之一(此外还有树葬、花葬等)。
从情感角度而言,海葬也承载着独特的纪念意义。海洋的广袤与永恒,为生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从文化传统上,海葬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沿海渔民就有“水葬”习俗。如今,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海葬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现代人生态责任的生动表达。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认为遗体必须完整保存,灵魂才能得到安息,认为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与终点。这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生存逻辑与精神信仰,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
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躯体的存留,而在于精神的延续。倡导生态葬,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而是“入土为安”的现代演绎——不是占据土地,而是让生命回归自然,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安息”。
当然,想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广接受度,还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比如,建立海葬纪念园、开发线上祭扫平台、提供心理辅导、加大公益宣传等,让生者能有更多元的追思方式,从而使人们能够对海葬从了解,到接受,再到践行。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多个省份对生态安葬都给予一定奖补。单说海葬,金华市的补贴是6000-20000元不等,山东补贴1000元至6000元,郑州补贴标准为1500元,西安补贴5000元等。
不仅如此,各地民政局等部门还会每年定期组织集体海葬活动,市民可提前预约登记,并享受各流程免费服务。种种举措都为这种绿色殡葬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将生命最后的归宿托付给浩瀚的海洋。在碧波深处,逝者不再被束缚于一抔黄土,而是与整个星球律动相融。这样的告别,或许才是最永恒的重逢。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