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07:20:02
来源: 无
“这里曾经做过中医医院的职工宿舍,满满的童年回忆。”
“当年我妈妈手跌断,就是骨伤科名医黄乃聪医治好的。”
……
3月30日,本报刊登了《一处老院址 几多往日情》一文,详细介绍了位于市区将军路的中医医院老院址的由来、建筑特色等。不少读者看后反馈,这里的故事还有很多……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老院址的小广场里种有栀子花,砌有花坛,根部生出两根主干,每根有碗口那么粗。绿色的叶子郁郁葱葱,小小的花骨朵刚成形,像花生米那么大。再过一个月,栀子花开时,这里应该浓香馥郁。
市区牙科医生王俊看到报道后说,他们一家三代曾在这里居住过,栀子花是她妈妈亲手种下的。
王俊的爷爷是一名牙科医生,上世纪60年代,他就在这里工作,那时位于将军路的院址是中医医院的第三诊所。后来,医院搬到四牌楼,将军路的老院址改作职工宿舍,王俊的爷爷就住了进来。
1982年出生的王俊,在老院址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她还记得,大门口的2层楼是木结构,楼上人走路,楼下人能听到脚步声。这里住的基本是医院职工,大人互相认识,小孩也多,常在小广场里打弹珠、跳皮筋。医护人员和家属们喜欢种花,海棠、茶花、月季栽在盆里,还搭有葡萄架。小广场里那时还有小房子,王俊家的厨房就位于小广场一侧,王俊妈妈在厨房门口栽了栀子花,奶奶用砖头垒了花坛。随着医院搬到江南,住户们陆续搬走。栀子花倒留了下来,一晃快40年了,王俊一家后来多次故地重游,睹物思人。
王俊的爷爷奶奶
王俊的爷爷奶奶、爸爸以及姑姑
王俊的弟弟
如今,王俊家还珍藏着爷爷、奶奶、爸爸、姑姑等人在将军路老院址的合影,承载着一家人珍贵的回忆。今年3月,王俊的爷爷走了,王俊传承了爷爷的衣钵,呵护着大家的口腔健康。
《一处老院址 几多往日情》一文,介绍了骨伤科名医黄乃聪,就是这么几行字,引起了82岁老人胡佩康的注意,他告诉记者:“我小时候,我妈妈手跌断,就是第三诊所的黄乃聪医治好的。他有个女儿是黄氏伤科的继承人,名叫黄引红,现在,我和朋友有骨伤问题,还去找她看。”
看到老院址大门口的2层小楼,读者何广平说,他的一名同事兼好友的父母就住在门口,当年他没少到这里吃饭、玩耍。后来这名朋友定居香港,回金华时还会联系。
4月2日,记者来到老院址,在大门口和拱门之间的一层楼里,见到了64岁的姜先生,他租用这里的房子已有20多年。20多年前,义乌小商品市场只批发不零卖,一些小经营户一次性进不了那么多货,由此诞生了一些中间商。“就拿袜子来说,一个码的袜子分多种款式型号,整件批发的话或许有几百盒,我们批发过来,小经营户们再几盒几盒拿去零卖。”姜先生解释道。起初,他在将军路上租用了一个小店面,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就租用了中医医院的老院址做仓库和办公场所。在市区和周边乡镇做小买卖的经营户们都来这里进货,有时从一辆大货车上卸下来的袜子,一天就能卖掉一半。后来,义乌小商品市场接受零卖,客人们在网上能直接下单,像姜先生这样的中间商渐渐失去价值。如今,姜先生偶尔到仓库来一下,有生意就做,没生意就看电视。
毕竟待了20多年,对于中医医院老院址的由来和现状,姜先生比较了解。“现在知道这里的,应该是那些医院职工的子女了吧。”姜先生喃喃说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