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06:42:01
来源: 无
山海关区老龙头
2010年劳动节前,义乌市市志编辑部组织人员参加重走400年前义乌兵戍边路、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我们一行20多人,沿着祖先守长城的路一步步丈量,来到山海关。
4月21日,来到山海关;22日上午看老龙头长城,下午去位于郑家湾村北高楼山的山海关长寿山区17号敌台,古称唐帽西17号台,现称尖山西17台、北高楼。清康熙《永平府志》记载:“明万历六年,军门梁公梦龙,行参将吴惟忠建。”吴惟忠是义乌吴坎头村人。嘉靖三十八年九月被戚继光招去浙闽抗倭。隆庆三年又被戚继光调到河北蓟镇修长城。万历七年,吴惟忠升为参将,修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和唐帽西17号台。
一开始,我和编辑方锦沛、山海关方志办的王雪农一起爬上北高楼山的半山腰。看看这座山实在陡峭,刚上来时还有条小路,后来就什么路也没有了,只能在乱石堆中找可以插脚的地方。
半山腰以下乱石成堆,山尖上却树木葱茏。大队人马年轻的多,个个都手脚并用,你拉我一把,我扶你几步,攀拉着山上的小树、草根慢慢上去了。一人多高的灌木,长得稠密如屏,他们钻来钻去,眼睛在探寻落脚的地方,就如我年轻时,去义乌王大坑牛孔坑壁立的山上砍柴一样。王雪农和老方说:“老张,这样的山,我们三人不必去爬了。”我们都60多岁了,感觉太危险了,就坐在旁边的石块上,双眼一直看着同伴渐渐淹没在碧绿的灌木中。约摸过了近一个小时,才隐隐听见他们的叫声,想必找到唐帽西17号台了。不一会儿,眼看天渐渐暗下来了,我们也下山了。
正当我们进了宾馆准备吃晚饭时,查点人数,忽然有人喊:“电视台老陈怎么没有来?”大家都有些慌起来。打电话,也没有人接,难道下山时迷路了?我只得对山海关方志办的主任说明,他也慌了起来,连忙打电话和郑家湾村人联系。紧接着,我和主编吴潮海以及山海关方志办主任一起乘车去郑家湾村。
到了村里,村主任安慰我们:“别急,没有事的。”他叫了个村民,一起从山的西侧上去。不到半个小时,他们竟然带了摄影师陈仲龙下来了。“怎么这么快?”村主任说:“从我们这儿上北高楼(唐帽西17号台),很近,只有1里多路,路也很好走。”原来郑家湾村在后山的半腰。哎呀,原来山的东侧是峭壁,山的西侧如履平地。如果有这样平坦的路,我们三人也可以上唐帽西17号台了。
电视台老陈拍视频十分仔细、认真,以前我带小学生去井冈山夏令营,我领教过。刚巧,当天他的手机电用光了,因为只顾着拍好节目,没注意,竟然拖到天黑。背着摄像机、三脚架的他依照上山的原路,无论如何也不敢走下去。只得待在唐帽西17号台上苦等。可见事前了解不够仔细,也可能山海关方志办的人也没有上去过。我们只知道从山的东面可以攀登,不知道西侧路更好走,造成这场有惊无险的经历。不过,只是吃晚饭迟了两个小时。从此事可见吴惟忠当年带着士兵,是从后山把砖块、砂石料挑上山顶的。这么一刺激,害得我一夜睡不好。
登上唐帽西17号台的摄影家吴江鸣说,去山海关之前他查过家谱,吴惟忠是他的祖先。上了唐帽西17号台,他激动地说:“吴将军,我们来看你了。”一旁的人都禁不住流下泪。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